当前位置: > 岁月
前连:一座历史文化名村的生态标本(下)
【发布日期:2016-11-15】 【来源:】 【阅读:次】【作者:林春荣】
我还是先介绍“丁”字形建筑群的具体结构。
  “丁”字形古民居群是由十六座大厝相互毗邻,连结成群,屋面宽度达二千五百多米,占地面积达二十二万平方米,最早建设的阿头祖厝、阿头大厝、田厝等六座建在“丁”字形横笔画上,这些古民居大约是在明末清初时盖的。旗杆厝、旧厝、中厝、阿毛厝、仙公厝、下张厝、阿五亭、阿六亭等八座,均建造在“丁”形的竖笔画上。这些古民居大约是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盖的。最后建的下过溪厝、顶过溪厝建造在“丁”字形的钩笔画上,这两座大厝是清光绪年间起建的。两百多年的时间,十九座大厝沿着“丁”字形先后建筑,既继承连氏家族一脉相承的祖训,也展示这个家族绵延不绝的殷实家底。
  这十六座大厝起建的时间不同,其规模也不一样,有五间厢、七间厢、九间厢,最大的有十九间厢。进深也不同,有一进、二进、三进,但大部分是二进的,这些古大厝有着共同的门面与墙体,青石板打底,红砖砌成,左右护厝,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屋顶上的燕尾脊,这些都体现着莆仙红砖建筑特色,十六幅大厝的大门上皆有一副书写着“上党家声大、凤阿世泽长”的对联,这是这十六民居的家族血脉,也是连氏家族的光荣与骄傲。
  从古厝的这一头走向那一头,我久久地徘徊在前连古民居建筑群前,细细地揣摸连氏先人那种宏大而又深远的精神图腾,并且一以贯之,四、五代人接力,终建成天下独一的古民居。当我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长长的花岗岩墙面,光滑、温暖、整齐,那种独具匠心的打磨,那种细致、耐心、恒久,如同一条汹涌的精神之河,深深地流淌在我的心灵之谷,千回百转,感慨万千。数百帧的砖雕,或人物,或花鸟,或几何图案,把十六座民居装饰那么精美,那么古旧,那么让人感动。
  不时走过某一厅堂,举目之间你就会发现厅堂上方悬挂历代朝廷敕封或达官贵人赠送的匾额,有“萱堂燕喜”、“惠泽韵凤”、“大年偕老”等匾额,这里的每一块匾额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有连氏子弟在出仕入仕时留下的佳话。幽幽的天井,整齐的瓦片,连绵的屋架,古旧的对联,一一衬托古民居的沧桑与文化。大门前石鼓、门当,显现着这个家族的门风与品位,屋檐下垂莲、吊兰,还有雕梁画栋,体现这个家族的富有与气派。
  十九座古民居建筑群具有浓厚的明清建筑风格,连绵不断、气势磅礴、古色古香,呈现着闽中莆仙红砖建筑文化的特征,那口被井绳勒过无数刻痕的廿四口井,如同古幽的连氏家族文化源远流长,坚守在古民居建筑群的中央位置,坚守着连氏家族、前连村、盖尾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古老的旗杆石或许在宣示一代连氏子弟曾经的辉煌,沉默在一幢古厝的前方,守望着连氏子孙的岁岁平安,那间旧得有点寒酸的春候书堂,早已听不到孩童清丽的读书声,也听不到孩子们放学时快乐的跑步声,但木制的栅栏依然虚掩着一段古老的时光,停滞在书桌上残淡的阳光,忽动忽静……前连古民居建筑群,是一部家族繁荣的教科书,是建筑艺术和民间文化、历史底蕴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的宝藏,更是莆阳大地之上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阿头、连治率子孙从连坂迁居前连开始,前连村的山山水水有着连氏子弟耕读的文化痕迹,在村里村外显露着那些古老而又坚定的守望。“丁”字形古民居群无疑是前连村耕读文化最具典型意义的文化见证,那些代表着科举成绩的匾额,题在匾额的官职、落款,乃至时间,都是一种引领时代风尚的文化品位,作为与主人社会地位相匹配的门当,不无展示主人的身份与地位,“门当户对”这句流行中国千年的至理名言,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在古代社会,人们最讲究“门当户对”,不论交友,或婚嫁,或聚居。在十六座古厝大门上,不时会发现那古香古色的大门,那包含着主人职级、荣誉及地位的门当,古旧而又显现,让古民居建筑群氤氲着一种繁华的文化气息,也名正言顺地矗立在这块诗礼传家的土地上。
  穿行在古民居层出不穷的屋面与深邃的天井、进屋,我时常被一些遗留在时光之上的文化所深深地吸引,尽管那些物件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我也在其他的村庄或古民居见识过,但在这里,仍然给予我特别的文化启示,连氏宗祠前的石鼓,是以连治公的官职依朝制安置的,从一品,这也是前连村整座村庄最高级别的职务,因而这对石鼓(鼓抱石)也是最高的。在这十六幢古厝中,还有六、七个宅院的大门口置放着石鼓,这也说明在这两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连春子孙中也有一些人中举人,擢官进入仕途,后建房置石鼓以示显赫。
  走在前连村簇拥的古民居群里,你恍惚间仿佛返回了明清的时光,在那种纯朴、干净、热烈的生命场景中彷徨。前连,一座既能让我的心灵安静的村庄,也能用那些绵延的文化脉络让我忐忑不安。我是如此不安地走进村庄,走进前连的历史文化深处,那座创建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的捷元轩,为明清两朝莆仙十八祠之一,同样还有一座主祀三一教主林龙江的会仙阁,也是创建于明末,至今也有四百年历史了。创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昭灵宫,是前连全村六千多村民共同的精神之殿,主殿、门楼以两边廊庑连在一起,石阶、门前石、柱石、础石、廊堵仍然保持着二百多年的建筑风貌,顷刻间,屹立起一座民间信仰的坐标。
  前连村还有其他几个姓氏的居民,那座九开间、二进的坂头厝,是陈氏宅院,这也是一个家族文化渊源深远的家族,这座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民居,砖雕、木雕工艺优美,尽显莆仙红砖建筑文化风格,与坂头厝有着近似建筑规模和文化风格的下厝,也是一百多年的老宅第,砖木结构的门楼,端庄、大气,屋檐下挂着誊写姓氏的红灯笼,花岗岩块石砌基、红砖体的围墙,内埕也是用红砖铺成的,和主体建筑连成一座气势恢宏的古民居,这包含着历史文化与建筑文物完美结合的建筑艺术。
  徘徊在这些建筑形体庞大、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的古民居中,我不由得产生深深的疑惑,在清代二百多年间,莆仙人出仕的文人并不多,他们的职位也很低,俸禄几乎只能养家糊口,那些连氏官僚拿什么来起大厝、盖豪宅,答案只有一个:经商。在前面一节的文章里,我已经说明了莆田人经商的心路历程。前连连氏子弟也不例外,他们人生之路的华丽转身,不仅符合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潮流,也符合莆仙人当时的历史背景。他们的别无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命运的必然,也是莆仙人敢为天下先的必然。
  在我可以想像的时代背景中,前连人既有优异的文化血缘和一脉相承的遗传基因,同时也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就在前连村的对岸,一个叫杉尾的古村庄,那是一千多年的古村,村前的木兰溪畔,几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渡口,几乎是东西乡平原,古兴化县山区的物质集散地。这两个天然的因素结合在一个时代的前连人身上,那就是前连连氏子弟离家经商的开始。
  仙游有着农耕社会非常优质的特产,这些土特产品质量上乘,产量颇多,是明清莆仙商人出外经商的主要商品。天下第一的兴化桂圆,皮厚而酸香,是去湿气、祛骨寒的绝佳产品。那可是江浙一带紧销的土特产,兴化府品牌的广泛流传与兴化桂圆不无关系。仙游蔗糖也是仙游非常优质的地产产品,早在宋朝黄岩孙的《宝佑仙溪志》中,仙糖的来源、工艺经销情况已描写的十分清楚,宋代已然是朝贡的物品,可谓是土特产品中的精品。杉木行也是前连籍商人经营的一个行业,盖尾处于平原与山区的咽喉,也是仙游产品出海的重要渡口。前连人心中那一缕商业的基因已经被一一唤醒,从而成为莆商中一脉具有文化传承与经商嗅觉的优异商人。
  或许前连人经商的起始源头是在明后期,这个时候莆仙人勇闯天下的胆识已被发家致富的欲望所点燃。成群结队的莆仙人远行了,带着富裕的梦想风雨兼程地奔跑在异国他乡,前连人也是从这座暗淡无光的时间码头出发,从自己熟悉的行业、熟悉的经商品种开始,走出盖尾,走出仙游,走出兴化府,走向福建,走向全国,甚至漂洋过海,成为异国的华侨。
  经过一二百年的商海浮沉,经过一二百年的艰难前行,糖行、干果行、杉行这三大行,已然是前连连氏子弟最重要的专业商行,从一个读书科举进仕的文人,华丽转身,转变成具有商业头脑的儒商,这是连氏家族的骄傲,也是连氏血脉中滔滔不绝的潜质。
  在这条渗透着文化的资本脐带中,连氏子弟脱颖而出,成为资本海洋中具有特质的一代资本家。那个倡建“丁”字形古民居、起大厝的连春,或许不知道他的九房、第七代裔孙连铁祀用了洪荒之力,用文化的魅力打造仙景、仙梦、仙作、仙画,也用商业的魔力打造着一条深博会金奖的生产线,他的文化基因与商业基因也把自己打造成中国工艺界一个文化名人。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