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奕(1049-1082年),字世显,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武术世家。大魁天下后,他被授予凤翔府兵马都监。凤翔府在关中地区,府治天兴(今陕西凤翔),都监掌管本府军队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务。他恪尽职守,不久升迁正将。薛奕治军严谨,又善于处理军民关系,因此在凤翔府一带颇负盛名。 元丰四年(1081),宋朝廷乘西夏内变之机,发动规模空前的五路大进攻。宋大军在米脂寨击败西夏8万军队,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次年8月,宋神宗接受给事中徐禧的建议,在银州(今陕西横山)东南筑永乐城作为治所,朝廷赐名“银川寨”。永乐城的建成,对西夏构成很大的威胁。为此,西夏倾全国之力,集结兵力30余万攻打永乐城。宋军以精锐部队出战,却溃败而还。不久永乐城陷落,徐禧、内侍李舜举、大将高永能等被杀,宋军阵亡1.2万余人。 在“银川寨之战”中,薛奕负责永乐城东面的防务,为力挽危局,他仍带兵坚守阵地,指挥部下打退夏兵的多次进攻。在一次巷战中,他身先士卒,力战数敌,最后因寡不敌众,被流矢射中头部而壮烈牺牲,年仅三十四岁。宋朝廷为表彰薛奕为国捐躯的功绩,诏赐他为“防御使” 。 莆田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说徐铎和薛奕当年以文武状元及第后,一同回乡省亲。在旱路上,两人尚可并辔而行,可是到了水路乘船,却必须鱼贯而行。他们为谁的船在前在后引起了争执。当时,地方官员及百姓听说同科文武状元衣锦返乡,早就等候在莆田城临水的码头上,准备迎接,因此,两个状元的前后之分便关系到自己身份地位了。 按照惯例,文状元应在前,但薛奕非要争这口气。他说:“我开国皇帝就是武将出身,而且能得天下并统一中国,全靠武将南征北战,所以,今天我船在你之先,理所当然。” 徐铎道:“太祖皇帝是武将出身不假,但他之所以能得天下并治理天下,还是倚重赵普这样的文臣。没有赵普的‘半部《论语》治下天’能行么?武将本领再大,也要靠文臣调遣。文状元在先理所当然。”于是,两人争论不休。薛奕说:“这样争执下去不是办法,不如我们两人比试一下,谁胜谁的船在前如何?”最后,他们用对对联办法一决前后。薛奕沉吟片刻,出上联道:“二舟同行,橹速(鲁肃)哪及帆快(樊哙)!” 此联利用谐音,既指物(橹和帆),又指人(三国时东吴大臣、文官鲁肃和西汉的开国元勋、武将樊哙),寓有“文不及武”之意。实乃构思奇妙,意境深邃。尽管徐铎是文状元,但苦思冥想许久,仍无法对出下联。薛奕见他窘迫不已的模样,不忍心让他过分难堪,便说道:“徐兄毋须过分认真。有道是,出联容易对联难,我相信只要多给时间,你是完全能够对出的。” 徐铎听他这么一说,更觉惭愧,说道:“我本以为兄台乃武人,在题联对句上绝非本人对手,谁料兄台文才远胜于我,实在令人佩服!”薛奕见他出语真诚,觉得应该见好就收,给他一个下台阶,于是说道:“刚才的比试纯属戏言,兄台不必在意。还是按一般习惯,文在前,武在后,你的船在前面行驶,薛某愿跟随于后!”两人又推让起来。此时,河道渐阔,薛奕又见其执意不愿前行,便说道:“既然兄台不愿前行,那就并舟而行吧!”于是,高悬文、武状元旗号的两艘船只便齐头并进,靠近莆田码头。 十几年过去了,徐铎还不忘如何对出下联。直到他的儿子结婚时,喜堂外响起吹奏乐曲声,突然激起他的灵感,终于对出下联:“八音齐奏,笛清(狄青)怎比箫和(萧何)?” 此下联,也是既指物(笛和箫),又指人(宋仁宗的大将狄青和西汉开国功臣萧何)含有“武将不及文臣”之意,与先前薛奕的上联可谓对得天衣无缝,珠联璧合。可惜的是,当他对出下联时,薛奕已为国捐躯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