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屠呦呦眼中的莆籍科学家章国镇
【发布日期:2016-07-05】 【来源:】 【阅读:次】【作者:翁志军】

 

    呦呦荣获诺奖与章国镇夫妇密不可分


  2015年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最劲爆的无疑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个大事件了。因为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和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有个莆田籍恩师毛兆晃一样,屠呦呦女士的科研工作同样得益于与一位莆田籍科学家的密切协作和配合。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次日即10月6日下午16时,屠女士在家中接受了《知识分子》特约撰稿人黎润红的专访和不久后接受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播出的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专题报道中,在谈及青蒿素药物开发过程时,屠呦呦特别强调团队合作的作用。她说:“获得诺贝尔奖,当然是一件大喜事。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 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认可。与获奖相比, 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承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屠呦呦对《知识分子》杂志特约记者说的这些并不刻意回避的回忆中,曾多次提到一位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章国镇研究员的名字。为了说明这段旧事,不妨听听当时的历史回顾,或者重温一下《知识分子》特约撰稿人黎润红的专访中的另一段文字,请听听屠呦呦女士怎么说。
  1969 年1 月21 日,全国“523”办公室主任白冰秋、副主任张剑方及田辛同志一行三人来到中医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研院”),高合年副院长和中药所章国镇副所长负责接待,屠呦呦等同志参加会谈。白冰秋、张剑方主任在介绍了“523” 任务的基本情况和研究进展后说: 该研究项目是备战的,美国非战斗减员比战斗减员还多,动员几十个单位搞研究。北京协作区已有好多单位参加了,希望中药所也能参加。特别提到“中药抗疟已做了好多工作,到流行地调查,曾收集验秘方来试验,有的有一定效果但不满意,用法、制剂等方面也存在问题。方子拿了不少,很多是大复方,这么多药怎么办,哪个方子好,什么起主要作用,我们经验少,办法少,希望你们能参加此项任务。” 当时的中研院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科研工作全面停顿,但考虑到这是政治任务,就接受了。中研院把任务交中药所来完成,指令中药所成立了科研组,屠呦呦任课题组长负责全面工作。从此,屠呦呦开始了艰辛的从中医药中探索发掘抗疟新药的研究之路。
  在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中,是这样纪录这段珍贵历史的:1969年1月份的一天中午,中药研究所副所长章国镇在实验室向大家说:“刚才523项目组领导来到咱们中药研究所,向所里的领导提出邀请,希望咱们能够协助项目组,一起进行一项研究,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抗疟的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对国内外都是一个难题。中央领导非常重视,现在领导决定成立一个抗疟研究小组,这个小组的工作就由屠呦呦同志负责吧。”此时,屠呦呦或许不知道,从那时候起,她的命运轨迹已经与青蒿素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然,不是什么事情都会一帆风顺的。有人说我们1973年做的青蒿素不成功,临床效果不好。1973年我们开展对青蒿素化学研究以外,还从北京产的青蒿中大量提取青蒿素。因为我们剂型室没恢复工作,所以提出来的青蒿素是拿出去外加工做的片剂。同年9月到海南疟区对恶性疟患者进行临床试用,结果5例患者,仅1例有效,效果不确切。经研究发现这些药片敲都敲不碎,片剂的崩解度有问题,又赶着将青蒿素原粉直接装胶囊,改用胶囊剂。副所长章国镇同志亲自带着胶囊赴海南昌江现场,做了几例。因为季节比较晚了,海南地区工作即将收尾,只做了3例间日疟,效果都是很好的。证明青蒿素抗疟有效。后来我院医疗队用我们提取的青蒿素继续在全国做了380多例,全部有效。
  遗憾的是,在屠呦呦接受记者采访中多次提到的这个章国镇副所长、这位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医学家已经去世多年。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莆田人,于2003年1月15日去世,享年75岁。而且鲜为人知的是,章国镇的妻子樊菊芳(今年89岁)也是当年领受这项研制抗疟疾新药任务的这个科研小组的重要成员。章国镇先生1928年4月出生于莆田黄石华中村,祖籍华亭宫利,父亲章郁如是一位老中医,活到93岁。叔叔是一位针灸师。可谓医生世家。他曾就读于涵江中学(莆田六中)和省立莆田中学(莆田一中),高中毕业时考到北京农学院就读一年,因为父亲行医,受其影响又再次参加高考并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1954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1955年参加该院筹备工作,是中药研究所筹建、创始人之一。历任中药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中药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中国中医研究院实验药厂副厂长、中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80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85年晋升研究员,1998年退休。
  更令人敬佩的是,这里还有一个不能不提及的重要细节。在确定谁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第一完成人时,为了应对社会上对青蒿素发明人产生争议这件事,根据当时研究所的章国镇、高合年、崔凯三位老同志出示的证明材料,证明屠呦呦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第一完成人。在这些真实的文献面前,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终于实至名归。
  从这些珍贵的旧闻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章国镇作为所里的一位领导,他在青蒿素研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倾注的心血。
  今年已经58岁的章沁是章国镇的儿子,他在北京某飞机研究所工作。章沁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父亲是个老实人,他只会干活,也当过领导的秘书,因为该领导是老八路出身的干部,即便他自己后来也当上跟老领导同样级别的职务,也还是个特别不会做官的人,这也是那个时代人物的共性。”
  章国镇先生精通生药学、本草学、药学史,有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在负责中药研究所科研管理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建立了一系列科研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实施并协调了许多重要的课题,并获得国家发明奖一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六项,为中药所的发展与国际学术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1990年,为了完成著名生药学家赵    黄先生的遗愿,章国镇带领科研人员向社会各方奔走呼吁,申请编撰当代《本草纲目》——《中华本草》,该课题最终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立项,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撰委员会,并由章国镇担任《中华本草》编撰委员会副主任和副主编,这本巨著是由国家中医药总局集众多专家集编的一本典籍,也是中医药学者的必读典籍,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本草》1999年出版,全书2400万字,34卷,共收入中草药物达8980味,是迄今为止所收药物种类最多的一部本草专著,代表了我国当代中草药研究最高和最新水平。退休后的章国镇潜心本草学研究,查阅大量古今文献,又编写了《本草新论总论》,发表了《整理历史本草发展和我国传统药学》等多篇学术价值很高的专业论文。他还参加《中国医学史》现代卷(中药部分)编写及《中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编修。章国镇先生去世后,他的妻子樊菊芬继续完成丈夫生前未能完稿的《神农本草经——精选图文本》,该书已于2006年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
  章国镇先生身为一位著名的莆籍中医药学界的功勋人士,可谓终生热爱中医药事业,为我国的中药的科学化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

 

  家乡发展需要让章国镇魂牵梦绕


  令人感动的是,章国镇先生还是个情系桑梓热爱家乡的热心人。笔者的忘年交、今年92岁的北京邮电大学老教授陈炳南谈起章国镇和他的夫人樊菊芬,深情地回忆到,1984年,莆田市委市政府在北京组建开发湄洲湾振兴莆田市协会北京分会,林兰英院士和闵桂荣院士曾先后担任理事长,陈炳南是后来的第三任理事长,章国镇当选为理事。
  章国镇先生极为重视和关注家乡莆田市的科技教育事业,不遗余力为我市工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科技、环保问题发挥自己优势,帮助寻求出路。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外科学界开始研究天然色素用以取代化工色素成为一种趋势,而普通糖厂则将含有大量天然色素的废液排掉,敏锐的章国镇于是建议从此类废液中提取天然色素,以满足供应国内食品工业的需要。他和妻子樊菊芬研究员带着过滤膜到莆田糖厂进行提取方法的研究,获得天然色素后寄往国外试用……章国镇在参加湄洲湾开发委员会分会会议时,得知莆田罐头厂曾因蘑菇煮水污染水域,厂方每年上交40多万元的污染费。为此,厂方计划投资几百万元,铺设涵江到海边的地下管道,章国镇深知这些污水即使排到海里,同样会污染海洋。为了变废为宝,章国镇进而主动开展食品类煮水的浓缩测试研究,此举后来既有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增加了企业的收入。乌鸡曾经是城厢区农民一项重要经济收入,但因销售不畅,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时任城厢区副区长的黄文鹏等领导赴京找章国镇求助,章国镇二话不说,即与北京同仁堂制药厂联系,并参观了乌鸡白凤丸制药工艺及生产设备,与厂方负责人座谈制药及生产保健饮料开发事宜。
  章国镇先生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1990年,莆田乡讯社与莆田兴化大学(莆田学院前身)联合发出呼吁书,号召在外工作的莆田籍科技、教育界同仁捐书,充实学校图书馆,章国镇积极响应号召,率先捐出几十本书。2003年1月弥留之际,又嘱咐老伴樊菊芬将他多年珍藏的600多册医药书籍捐给莆田学院,有些医药书籍甚至是他父亲珍藏的线装孤本珍本。
  山高水长,高山仰止。章国镇先生在中医药领域的贡献令人敬佩,而他热爱家乡、情系桑梓的事例同样很多,均令后辈感佩万分。在屠呦呦获奖后屡次提到这位为人类健康和中国中医药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同事时,作为章国镇的家乡人,在情不自禁追怀这位从家乡土地上走出来的先贤非凡的人生经历与成就时,自然也要学习和践行其爱国爱乡的情怀,这正是笔者撰写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