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春霖恪尽职守、忠直敢谏之名传遍神州,他的御史生涯达到顶峰,同时似乎也走到了其职业生涯的终点。 在这份参折里,江春霖先简略地回顾戊戌变法以来,庆亲王奕匡与袁世凯狼狈为奸的历史,他犀利的指出奕匡“老奸窃位,多引匪人”,并附上一份翔实的朋党名单,事实在江春霖的笔下已经昭然若揭。 江春霖指出,江苏巡抚宝 、山东巡抚孙宝琦、陕甘总督恩寿都是庆王奕匡的儿女亲家。江浙盐运使衡吉原是庆王府里的家人。直隶总督陈夔龙是庆王的干女婿。山西布政使志霖是他的侄女婿。安徽巡抚朱家宝的儿子是他的干孙子。尚书徐世昌是袁世凯的密友,并由袁大力举荐、庆王首肯上位。两江总督张人骏、江西巡抚冯汝 都是袁世凯的亲戚,并在袁的介绍下攀上了庆亲王,这才飞黄腾达的。早已开缺回籍的袁世凯,又被此事牵扯了进来。 江春霖此举犹如捅了马蜂窝,加之他言之凿凿,确可信据,一时间引得舆论大哗,朝野内外物议汹汹。大家拭目以待,看朝廷如何处置此奏。 江氏参折中罗列庆亲王的朋友圈,早已是庙堂上人所共知的公开秘密,庆亲王的贪得无厌,更是臭名远扬,不料却遭上谕无情呵斥。上谕称此奏“牵涉琐事,罗织多人……恣意牵扯,荒谬已极”。最后以“萎言乱政,有妨大局,肆意诋毁亲贵重臣”为由,下旨“将江春霖着回原衙门行走,以示薄惩”。 江春霖的惊天一击和清廷对亲贵重臣的明显袒护,不论在庙堂还是在江湖均引起震动,如今江又因参劾权臣被贬回翰林院,可谓由终点又回到起点。 不论在职的各级官员还是社会名流都在密切关注此事,各大报刊连篇累牍的报道,吸引了足够多的眼球,大家都在为江春霖不平,希望清廷收回成命,恢复他铁面御史的身份。 都察院里的同僚纷纷联合上折,对清廷的荒谬处置表达强烈不满。大家认为,言官弹劾佞臣,本是天经地义之事,却被贬斥回原衙门行走,实乃古今少有的荒唐事,当年蒋式 、赵启霖因参劾奕匡遭斥责、罢职,如今江春霖又重蹈覆辙,难道庆亲王奕匡老虎屁股摸不得?抑或他属于特例?给事中忠廉联合58位御史具名上奏,为江春霖鸣不平,其中有这样的诘问:“嗣后亲贵重臣遇有应行奏参之件,尚可以参否?请明降谕旨,俾得钦遵”。大意是“ 今后遇亲贵重臣违法之事,我等还可以参劾他们吗?请您降旨明言,以便恭敬尊奉”。 激愤之下,御史赵炳麟负气上书,建议奏请裁撤都察院。他的意思是既然对谏官有这样那样的限制,而且参劾犯官的御史又动辄得咎,那么,要都察院何用?因此他请求“各御史列名奏请将都察院裁撤,以免徒设言官之职”。虽然此奏如泥牛入海,再无下文,但御史们好歹出了口鸟气。 梁启超对江春霖深表敬佩,将他誉为“古今第一御史”,并说“御史台是唯一有清气往来之所”。福建同乡林纾在报纸撰文并配上图画,将江春霖点赞为“光绪、宣统以来谏官第一人”,并对庆亲王奕匡进行了辛辣讽刺,说他面对千夫所指,不主动请辞,实属死不要脸。 江春霖冒死奋击,虽然一击未中,但却声震朝野,名满天下,国人对其莫不景仰钦佩。他婉拒部分开明官员的盛情邀请,依旧回到翰林院朝九晚五点卯坐班,过着寒素简朴的生活。 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庆亲王奕匡心知自己为清议所不容,忧急之下,竟接连数日不敢去军机处入值。思虑再三,他不得不做出某种姿态,主动找摄政王载沣请辞军机领班要差,并装出一副要坚决辞职的模样,以平息朝野间愈演愈烈的汹汹非议。摄政王载沣心领神会,用好言好语将他挽留。 在翰林院呆了一段时间后,郁郁不得志的江春霖萌生去意。他对人说:“谏不行,言不听,不去何待”?其实,当初横下一条心弹劾庆王,他早已做好了丢官的心理准备。既然官场险恶,以庆亲王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只手遮天且难以撼动,自己虽有心劾他,但经过一番激烈较量,才明白原来御史也有弹劾不了的人,言官也有捅不破的铁幕。自己虽有心振作,但却无力挽回,既然壮志难酬,那么,留下来已无任何意义。 既然去意已决,那就果断抽身,对这龌龊之地还有什么好留恋的呢。 大清何浊,孤忠且直的江春霖又太清,实难同流合污。打定主意后,江春霖向翰林院递上辞呈,以母老妻死为由请求辞归故里。 江春霖离京之际,正值清廷“预备立宪”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各部院互选资政院议员,值得注意的是,打不死、扳不倒的庆亲王奕匡自己组阁,摇身一变成了皇室内阁领班。翰林院中以江春霖获得的票数最多。大家都想选敢作敢当的江春霖为议员,将他留下来继续为国效力。无奈江春霖心灰意冷,再也无心参与政事,他说“千万别选我,无论怎样我都不会留京的”。大家见留不住他,只得接受现实。众人知道他颇有良知,且为官一向清廉,自然囊中羞涩,于是为他凑了两千两银子相赠,江春霖作诗答谢却坚辞不受。 江春霖离京之日,都察院、翰林院诸同僚,福建同乡会,闽学堂全体师生到车站送行,由学生组成的乐队排列奏曲,大家互道珍重,依依惜别。一代铁面御史,恪尽职守、不惧权贵、敢于以身犯险的直言谏官江春霖,从此彻底退出了暗潮汹涌、诡谲难测的晚清政治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