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黄庆云为官期间对社会的较大贡献表现在: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不徇私情,断案如神,清廉耿介。特别是组织兴修水利、挖掘池塘、修筑水坝、加固堤岸,改造溪河道、水渠和打造水井等水利设施不计其数,形成了可灌溉几十万亩农田的水利网络,结束了义乌多年旱涝难治的历史遗留问题,从此旱涝保收,五谷丰登、百业俱兴、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作为清代廉吏,黄庆云深受人民爱戴。至今在浙江义乌,还存有“庆云村”、“庆云街”、“庆云路”,连火车站命名“庆云站”。可见一代廉吏黄庆云勤政务实的显着政绩在义乌千秋不朽,更可启迪和教育后人,亦是反腐倡廉的好教材。如果说为民谋福祉的崇高信念是黄庆云留下的精神“遗产”,那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特别是他的故居则以更具象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廉吏的生平。 清代官员黄庆云的故居颇为朴素,如果不是刻意寻找,外人很容易错过。它位于仙游县园庄镇霞山村,藏在一片低矮的砖瓦民居之中,坐北向南,土墙木构,建筑占地面积并不大,远看与当地其他旧民居无异。故居创建于清朝初期,黄庆云的族亲进行了持续修复,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 昨日,笔者慕名前往探访,站在大埕回望黄庆云故居,让人诧异的是,不见大门。“故居原有大门,后被堵住。进出得从侧门走。这里还有一则故事呢。”霞山村的黄庆云族亲们自豪地向笔者侃侃而谈起黄庆云辞官返乡因清正廉洁而遭兄嫂拒之门外的故事。“清廉,是祖先留下的一笔精神财富。”村里的一位黄庆云族亲老人说起祖先廉政故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为官不为老家及家人谋私利,赢得‘清代廉吏’之誉,是我们黄氏后代的光荣”。故居虽然有点破败,黄氏族亲仍然尽力维护,进士牌匾及原有的碑刻等文物都细心加以保管。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园庄镇党委书记陈光山介绍说,县政府已将黄庆云故居列为文保单位,县纪检监察机关正联合文化部门、所在镇村及黄氏后裔,规划按照符合政策、勤俭节约、尊重历史、教育后人的原则修复故居,搜集整理和保护相关文物及布展生平、掌故和藏品等有效措施,加快故居修复工程项目建设的运作管理,力争将故居打造成县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对此,该县纪委副书记傅宗勇介绍说,“修复黄庆云故居,今后就可集体组织党员干部过来参观学习,对于弘扬历史优秀廉政文化,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提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有着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