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说长道短话“三湖”
【发布日期:2015-11-17】 【来源:】 【阅读:次】【作者:游心华】

    多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稿里引用了乾隆间《仙游县志》里的一句古谶:“三湖水复涨,仙溪多卿相”,激发了一些文友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愿望,于是常有人向我打听“三湖”由来及故址的位置,希望能把这段历史发掘的多一些。
    稍懂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莆田市是由莆田、仙游两个县拼合而来的,古称“兴化”、“莆仙”。旧志称“兴化郡(今莆田市)诸山来自建昌(今江西省)邵武,越尤溪至永福,分而为三,其一,西出从洑口,特起九座山,结为仙游,则仙邑诸山实祖于九座矣。山环于仙,毗七县,由九座山而耸峙于北,界永福、德化者则大象、大勲、九十九朝诸山是也,拱护西南,连永春、南安、晋江者则紫帽、屏峰、东歧、钟石诸山是也,其南之牛山、鸿渐、锦屏则嵂屹而俯瞰惠安,东北之云顶、龙角以至小沽,南镇龙山,则雄远迅递直抵郡治之莆田,而郡之壶公与夫泉州之清源又均发脉于邑西之白隔岭,中广袤三百九十六里,迤伏度峡,左涌右腾,固若散而实聚,若断而实续者也。”(详见《乾隆仙游县志》)由此可见,九座山是仙游诸山之祖,大蜚山则是仙游诸山之王,壶公山与泉州清源山均由九座山发脉而来,同沾九座山的光。“夫水则逐山而行,山之所趋水亦至焉,从西北发源为仙之右,随龙水者则由曲觜溪经蜚乌溪合大济溪、文殊、三会诸溪,交蒋溪、可溪于大坂口,过会仙渡而环抱于县之迎薰门前,曰仙溪,盖上流之总汇也,下流则过坤溪,汇安吉、仙水诸溪同出坝下,以东南行者则仙之左,随龙水也,合左右上下流入郡治木兰陂而朝宗于海,若南川之双溪、枫亭溪,亦有分以入港者,北川之沽溪、寻阳溪亦有别以入江者,是皆山水源流所当考核而详订者也。”
    南宋诗人刘克庄(1187年-1269年)曾为《仙溪志》序,他说:“吾郡三邑,仙游最巨,其山川之美,户口之众,前未有记载者”。邑人陈尧道(陈可大的侄孙)在《仙溪志》序里亦赞道:“莆甲七闽,分邑惟三,仙溪又甲诸邑。”其时,仙游还只是一个中县,真正到了宋咸平期间才跻进望邑之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滨邹鲁”。对于这段历史,庆历名臣、邑人蔡襄(1012~1067年)曾在《仙游县学进士题名记》中说:“兴化军属县三,仙游才为中县,然乡闾幼学后生,不儒衣冠不得与良子弟齿。岁时即先生旧德,以指授经术,共为词章,相与讲导,锻成一律。进取科第若逢蒙之射,陶朱之贾,其失中而莫售者鲜矣!每朝廷取士,率登第。言之,举天下郡县,无有绝过吾郡县者,甚乎其盛也哉!”忠惠公这段话直指人心,是对莆仙民谚“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首肯,仙游人勤奋不怠的天性和勇猛直前的进取精神在整个中华民族都是少见的。细数历史,仙游人进士人数之多,仕宦官位之高都令人惊奇不止,盛宋期间仅枫亭蔡氏一门登进士者就有23人、赖店傅氏25 人、枫亭许氏12人、大济叶氏16人,创造了六代联捷,四代登第,三代登第,兄弟同科登第的奇迹,让天下人翘首仰望。知名作家王清铭先生曾说过两句话:仙游有两座文化高峰:一是南湖边的文庙,儒家入世兼济天下的文化高峰,古代仙游出过五个状元、四个宰辅,是全国唯一被称为“山中邹鲁”的地方;另一个则是九鲤湖,道家出世超凡脱俗的文化高峰,仙游得名自何氏九仙,九鲤湖是中国梦文化的起源地。仙游史上的这两座文化高峰,都与湖水密切攸关。
    那么,仙游的“湖”究竟从何而来?
    “湖,大陂也” (《说文》),泛指陆地上聚积的大片水域。
    旧志称 “仙游创始于唐,由宋、元、明至今,科第之盛非他邑所及,山水之胜亦可以甲于天下。”“邑治万山环绕,清淑之气钟为俊杰,自昔人文之盛号为海滨邹鲁,盖山之效,灵者奇矣。若夫溪涧源流,潆洄漩洑,势如帆随湘转,莫可名状,非独石门瀑布匹练横空始称仙家胜境也。”
    从地理位置上看,仙游县城“踞大蜚山之南,负山带溪,二飞(大飞山、小飞山)为镇,蓝溪环之”,“北枕瀑布,南带仙溪,水绕山蟠,面势环翕”,大蜚山自古以来就是仙游的天然屏障, “主山来自九座山,蜿蜒百里,矗为大蜚、小蜚二峰。”山高流远,所以木兰溪细水长流,大蜚山泉涌不息。
    现在,我们就来揭开笼罩在“三湖”水面上的神秘面纱,拨开“仙溪多卿相”的渊薮究竟在哪里?明朝陈迁(名仙,字汉崇,邑人,天顺八年进士)在《仙溪志》里概括的仙游八景有 “飞凤晨钟,卧龙夜泊,环水书香,圣泉耕隐,仙岭樵歌,兰溪渔唱,宝幢齐云,石室清霞。”其中“环水书香”指的就是“三湖”之一南湖侧畔的学宫里传来的朗朗书声,水流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构成了仙游这个“东南壮邑”最优美的一道风景,此乃仙溪奇观之一也。
    率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西湖,西湖是大蜚山泉水汇聚而来的,位于邑治凤栖桥前(即今仙游实验小学一带),陈迁《仙溪志》作北门外榕桥前,旧名 “西塘”,一名 “杨公塘”,其源出自大飞山之麓,沿芦竹垅(今坝垅村)萦绕而来,汇为此湖,后湮垫。宋淳佑(1241年~1252年)间郡守杨栋(字元极,号子舟,四川青城人,淳佑五年以编修知兴化军)、县令蔡次传佐赵孟辨复故塘,号杨公塘,后与南塘、东塘并称为“湖”,烟波浩渺,实乃一邑奇观。
    其次是南湖,旧志称“南湖在学宫前,旧引西湖水循西渠注此,名环带水,后塞。”学宫即今文庙,三湖联袂,南湖居中。明天顺五年,教谕欧阳潘、诸生茅宏赞等募复之,周围三百三十有余步。明尚书郑纪曾作《南湖记》一篇,对南湖的源头及地理位置做了详尽的描述。郑公曰:“邑治在飞山南,其南为学宫,飞山西原有水混然出里许,汇为大泽,以在邑治之西,名曰西湖,余波南流,绕学宫之南,东注迎仙馆,滢洄如之,以在邑治之东,名曰东湖,学宫之南西湖东注之所经者其环如带,俗呼为环带水。西湖多植芙蕖,有宋盛时衣冠故老休置林下者,每夏月芙蕖正花,买舟载酒,游泛其中,舟楫往来,歌声倡和,西湖清风香气交接,亦仙溪一大奇观也。自元以来环水决而南注,二湖水脉始不相通,居民因侵为田,而湖徒拥有虚名而已。天顺间邑庠教谕泰和欧阳潘因考县志,叹溪山之不古,若乃谋父老茅宏赞辈于所决处甃(zhou)石筑土为堤,以障余注西湖之水环流如故,盖取土则地窊,堤高则水深,旧之如带者今皆沮洳矣,因改今名,而请纪记之。纪以山川完缺关气运之否泰,人才之盛衰,自古有是言也。是学原在邑治之西,今城隍庙是也,宋咸平(998-1003年)间始迁于兹,咸平之后忠惠(蔡襄)、正简(叶颙1100—1167年,字子昂,大济镇古濑人)诸各公显相,项背相望,勲业名寔,照耀古今,盖适西湖环带时也。今如带者湖南注者东,咸平后则又完矣,诸士子沐浴圣泽于斯,吟风弄月,咏而归于斯者,当何如耶,然纪闻士君子一言寔造化之枢纽,天待之以清,地待之以宁,万物待之以育,世运待之以亨,嘉□士子有得于是,则可挹仙谿之奇观,而谢之曰,我造浚者也,非造于汝也,则咸平以后诸公,特宋室之人才而已,因书此为南湖记,以俟后之君子云。”历年既久,砌石浅狭,寻复壅滞。清雍正九年(1731)邑绅徐万安、林允升、黄攻玉、茅凌云等募工疏辟之,监生谢维时捐田一亩,朱廷华、陈昴等同捐田八分以拓湖岸,周二百四十五弓,新雨初足,一泓澄碧,然犹未复旧观也,兹又壅塞,侵占成田,堤东有石塔。此石塔即雁塔,今尚存。从郑纪撰写的《南湖记》可以窥见一斑,自从南湖开凿以后,三湖水脉相通,此后才出现了仙游前所未有的“诗礼簪缨、彬彬登科”的兴旺景象。
    东湖位于鲤城街道东门村乌石宫前,志称 “东湖在邑治朝京门外,古迎仙馆前,广至十洲亭止,旧名东塘,一名乌石塘,其侧有巨石,多黑色,旧引南湖水潴于串珠池循城东渠入东湖成环带之势。昔三湖皆种莲花,夏月盛开,邑人多赏玩于十洲亭上,允称胜概,陈尧道有西湖游赏过东湖之句,今成田矣。古谶云:三湖水复涨,仙溪多卿相。”宋清源郡候陈谠(1134~1216年,字正仲,度尾人)曾有诗《题十洲亭》:“东塘(东湖)昔号神仙景,亭以洲名世亦稀;山拥髻鬟临水槛,花铺云锦出天机。好风入座清如濯,古木分行翠作围;每到平槛会心处,不知香气袭人衣。”
    值得一提的是南湖附近还有一处罗汉墩,位于仙溪桥(又名南桥)西侧。旧志称“罗汉墩在仙溪桥西,高一丈,广数尺,古箴云:水流罗汉墩,仙游出状元。”仙游山川毓秀,英才辈出,这“罗汉墩”也立下了不朽功勋。可是大浪淘沙,这些名胜古迹都相继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于今荡然无存。昔日“三湖”让位给了旧城改造,后人们在她的身上盖起了摩天大厦,罗汉墩亦被夷为平地。“三湖水复涨”、“水流罗汉墩”都成了痴人说梦。
    赐进士出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余文仪(字叔子,号宝岗,清诸暨高湖乡人)曾在《仙游县志》序里感叹:“仙游夙号莆之望县,其山川之灵秀,如九鲤、天马、菜溪、麦斜诸胜,不但一邑巨观,且据七闽胜境,前代名贤辈出,蔡忠惠、叶正简、郑夹漈、张舜元、林萍斋诸君子学问渊深,事业彪炳,其载在邑乘者,令人景仰不忘焉......”但愿吾辈莫辜负了先人的期望,不要忘记了仙游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