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今城厢区英龙街人,晚唐御史、诗人黄滔的八世孙。南宋绍兴八年(1138)省元黄公度被宋高宗特旨免于廷试,赐进士第一(状元)。他既是南宋的第四位状元,也是莆田状元史上的第二人。黄公度早年曾在涵江鳌山登 阁攻读,他大魁天下时,宋高宗亲自书写“登 阁”三个大字赐其读书处。 状元及第后,黄公度被授以平海军(今福建泉州)节度判官兼南外宗簿。上任伊始,当时就有流民数百人自汀虔(汀州、赣州)一带涌进平海,守将怀疑是流寇作乱,准备派兵抓捕。黄公度通过一番调查后,知是一些为生计所迫而到处流浪的平民百姓,所以大力为他们明辨是非,并全部释放了他们,地方才赖以安定。 绍兴十五年(1145),黄公度在平海任满返朝述职,被授秘书省正字。因为他的品德才华深受宰相赵鼎的赏识,两人时有诗词唱和,结下文字之交。赵鼎因为力荐岳飞抗金,又在宋金和议中与秦桧意见不合,被罢为节度使,贬往广东潮州等地,而黄公度因与他有书文往来,遭到奸相秦桧的妒恨,返朝才数月,被秦桧暗中指使言官弹劾,将他罢官还乡。 绍兴十九年(1149),他又被朝廷起用为广东肇庆府通判,兼摄南恩郡郡守。任职期间,他办学校,培养人才(“增学廪,择秀民”),居官清廉,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清理历年积案,免除苛捐杂税,革除民间陋习,政绩斐然。史书赞道:“南恩自唐贞观置郡,是始有登第者。” 秦桧死后的第二年,即绍兴二十六年(1156),黄公度被朝廷召回,任左朝奉郎。一天,高宗询问黄公度以政事,他乞请高宗“总乾纲,厚风俗”,被嘉奖采纳。高宗又问他岭南有何弊政,他说:“广东小郡,有十年不除,守臣者权官苟且,郡政废驰,民受其害。”高宗赏识黄公度的忠耿,当即下诏任命他为吏部考功员外郎。 然而返京不到半年的黄公度,因病默默地逝于任上,年仅48岁。朝廷追赠他二品正奉大夫。噩耗传到岭南后,“邦人像而祠之”。他的尸骨葬在今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龙桥社区天马山麓枫莲塘樟林(古称状元林)小山弥勒献肚穴,其墓至今尚在。 黄公度工词善文,作品多运用朴词造感人之深境,可谓深得“词浅意深”之妙,艺术造诣很高。邑人同科进士陈俊卿称其作品“格律森严,兴寄深远。”代表作有《菩萨蛮》、《卜算子》、《浣溪沙》、《一剪梅》、《千秋岁》、《眼儿媚》、《朝中措》等。《四库总目提要》载其作品集十一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