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有计划有步骤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抵抗,拉开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次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实行抗战。同时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莆仙也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中共闽中工委,利用国共合作之机,派共产党员奔赴各地基层,团结爱国知识分子,在莆田涵江成立了“时事研究会”,出版《时论》旬刊。这个刊物的宗旨是以抗敌救亡,增进民主、改善民生和拥护世界和平为中心,联合关心时事、热枕抗敌的同志,共同研究救亡的理论和实践,由于刊物内容针对时弊、倾向进步,因而触怒国民党的顽固派,结果只发行了九期,被当局责令停刊。后来该刊改名为《抗敌知识》继续出刊。由蔡文焕任主笔,黄绿萍、朱维干、程永言、陈长城、杨杞松等爱国知识分子为特约撰稿人。又发行了八期,再次被迫停刊。1939年6月,他们申请更名为《永生》、《总动员》,通过登记出版,发行了十几期,又遭停刊。 以上这些刊物,当时在莆田的美兴书局、百华书店和新美斋书店,涵江的文墨斋书店、贤来书店以及仙游的清源书店、东兴书店、三民书店出售。此外,福州左海书店、泉州美大书店、厦门早春书店都有经营出售,发行量大,影响面广,对抗日救亡运动起极大作用。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民间的各种救亡团体应运而生。仙游县国民党当局成立“抗敌后援会”,全县各区设分会,作为抗敌后援活动的群众性团体。他们四面八方征募财物支援前线,救济难民等。仅1938年,仙游救济难民储备金达九万多元。1941年4月,日寇进攻闽海,侵占福州、福清、连江、长乐等地,莆仙地区成为侵略前沿阵地。闽中工委支持一批有志青年成立“闽纵战地服务团”特别仙游搞得突出,他们以战地慰劳、救护、宣传和精神鼓舞为宗旨的服务团。还办《战地月刊》,极大鼓舞了抗战官兵的斗志。 莆仙各学校组织学生成立抗日救亡工作队,下设宣传队、话剧队、歌咏队等,深入城镇和广大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仙游的高中学生和师范生,还经过六周的严格集中民政训练。参加民训的学生头戴竹笠腰佩短剑,号称“笠剑学风”。集训后,派到各行政村任战时民校教师,为期一年后回校上课。他们主要任务是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和组训民众做好后援工作和唤起民族觉醒,积极参加抗战,收到一定效果。 莆仙还组织抗日剧团,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莆仙戏的演唱形式演出抗日话剧,来宣传抗日救亡活动,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成为服务战时的文艺宣传队。莆田抗敌后援会宣传组还聘请文化教育界的知名人士组成“化妆宣传队”到各街道搭棚演出,抗日剧目针对性强受到好评。“仙游抗日剧社”推选陈啸高、蔡明良、何维开等人为理事会,先后排演四十多个独幕话剧,如《保卫卢沟桥》、《流浪者之歌》、《汉奸的子孙》等抗日剧目,除在城关角头街七级教堂连演之外,还上山下乡演出,也被邀请到涵江、福清江兜、泉州、惠安等地演出,不但使观众及时了解抗日救亡形势,而且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唤起了广大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同仇敌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