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作为乡村聚落的基本形态,是人们长期聚居、繁衍、生产生活的完整空间,是民族传统文化滋养传承的丰厚土壤。中国的传统村落一般具有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地理特征,长期积淀形成的鲜明社会文化传统,一方水土养一方村落,一方文化育一方百姓,俨然忙碌尘世的一片净土,离乡游子的精神家园。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洋尾村位于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李角白塘湖畔。早在宋代,居住在湖畔洋尾东墩的名士李富,以及居住在西墩的李富第三个儿子,就在塘中和岸畔陆续兴建桥亭楼榭,种植奇花异草,使白塘成为一处人人向往的水上公园。白塘浮屿上还有一座通岸石桥,名“宫后桥”,建于宋景定四年(1263年),又名塔桥,因桥头建有经幡而得名。浮屿宫也是南宋初年李富创建的,它如飞架彩虹般跨越白塘湖上。 唐朝时期,北方人民因战乱纷纷南迁,避居八闽大地,其中不少人来到莆田。宋朝时期洋尾村隶属莆田县崇业乡孝义里;明清时期隶属莆田县二区孝义里;民国时期,先后隶属莆田县二区奎镇乡联保、集码乡,后为涵江镇洋尾保。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先后隶属莆田二区、六区为洋尾乡人民政府;1956年6月后,先属梧塘区白塘乡,后隶属集奎乡,为洋属高级农业社;1984年6月,隶属涵江人民公社洋尾生产大队;1993年以来,为白塘镇洋尾村。 洋尾村780户人家居住在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因地处莆田北洋平原之通海处,故称“洋尾”。洋尾村地势平坦,村落环白塘东、南、北三面而建,有李角、塘边、西林、东墩、霞楼、西墩六个自然村,其中以李角自然村为中心,南接东墩,北挨后头,南连西林、塘边,西望西墩。各自然村有聚有分,连接白塘,点缀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情,此村是白塘李氏族人聚居的一个古村落,抗金英雄李富和香港首富李嘉诚的祖藉地。 2003年1月,白塘镇洋尾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走进洋尾村,村落间水网密布,石桥飞架。沿着古官道一路行来,随时可见村内古民居、古祠堂、古宫庙、古牌坊交错成趣,多见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有衣德堂、李制干祠、白塘科第坊、佥判第坊、塔桥等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古迹融入了宋、元、明、清各朝代文化元素,说明该村历史文化历代绵延,内涵深厚。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是莆田李氏的发祥地。据说唐武则天称帝时,李唐皇室一枝避乱来到兴化,生息繁衍,蔚成望族,其后代最著名的就是宋时抗金将领李富。靖康之变,金兵南侵,破汴京,虏徽钦二帝。李富虽已年逾不惑,值国家危亡之际,毅然毁家疏财,招募兴化子弟三千,循海路北上抗金,编入韩世忠所部,随后接连攻城复地,屡建战功。因南宋王朝甘于偏安一隅,主降派秦桧迫害异已,李富空有报国宏愿,甚而自身难保,就辞官回乡。返乡后李富热心公益事业,修桥办学,围海垦田,造福桑梓,先后建造石桥达三十四座,至今还在发挥作用。乡人竞相传颂,乐善之士必推李制干(李富的官职)为第一人。 洋尾村李富祠及其相关文物较为丰富,完整地保存至今,与古民居交相辉映,是这个村的一大亮点,而“白塘科第” 与李氏辉煌的科举历史息息相关,则成为这个历史名村的又一特色。这些文物古迹大多构成了历史名村的主要空间形态和物质肌理,生动记录了古村落留传下来的各类历史记忆和劳动创造,成为重要的民族文化艺术结晶,突显古村落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儿女的美丽乡愁。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这些寄托浓厚乡愁的古坊、古建筑陆续得到了修缮。 洋尾村曾有七座古坊,在李角自然村有三座古坊至今保存完好,分别是佥判第坊、白塘科第坊和柏府归荣坊。 佥判第坊坐落在李角自然村。始建于宋代,系李富次子、承直郎惠州佥判李延耀所建,明代重修,砖木仿楼阁结构,穿斗式歇山顶,两边墀头建有两阙(墙头厝)的假墀,古色古香,东西向,面宽一间,进深三柱,保留宋、明建筑风格,占地面积15.3平方米。被列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塘科第坊始建于明代,清修,保存明代部分原构件。由李廷梧御史之父李长源创建,南北向,南临白塘湖,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悬山顶,存明代“白塘科第”木匾,“白塘科第坊”系明代书法家周瑛书写。白塘科第坊的梁坊上刻录有密密麻麻的李氏后人,自宋到清上科第者四百多名。凡是被刻录在白塘科第坊上的先人都是有功名成就的。2001年福建省文化厅和白塘镇人民政府下拨专款,以及印尼力宝集团总裁李文正、江口镇李鹏飞等宗亲捐资重修。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鳌壶会秀碑》,碑高2米,宽0.6米,明正德丙子秋监察御史清江周宣书,现保存在白塘科第坊旁。 柏府归荣坊始建于明代,是明代成化进士、广东按察使佥事李元镇立,尚存原始建筑,东西坐向,面阔一间,进深三柱,抬梁式悬山顶,其石柱具有元代风格。 在这个古村落中,还有李富祠、李氏大宗祠、州牧祠、祁阳祠四座古祠堂。 李富祠位于东墩自然村,又称李制干祠,原为李富故居,后改为祠堂,祠堂坐北朝南,由门厅、砖埕,前殿和正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顶,始建于南宋,明重建,清朝以来经过多次重修,尚存明代建筑风格,占地面积380平方米,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中存放着宋代进士王进之书写的“种德传心”匾额,李氏人祖祖辈辈积养的开拓、坚忍、善良、自信,都凝聚在这四个字里。祠中来还收藏明嘉靖五年立的《永思堂记》碑,园首篆额,楷书碑文,碑高2.2米,宽0.85米,明刑部尚书林俊撰文,陈寿征书篆;还存放宋赠殿前都统制司制干李公墓道碑,系明正德十四年裔孙承恩为李富之父伴公所立,解放后因墓被毁,后裔把石碑运回祠中加以保护。 李氏大宗祠位于李氏自然村,始建于明代,为厅事故址构立祠堂,设立五龛,昭穆自古,功德依然,是李氏后裔呼拜之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建,尚存清代建筑,部份明代原构件,坐北朝南,由大埕、前殿、正殿组成,中间以天井相隔,天井边为拱栅式两廓,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单檐悬山顶,占地面积350平方米,被涵江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祠堂中藏有《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明弘治二年(1489年)立, 彭韶(刑部尚书)撰文,周文通书丹。王进篆额,碑园首,高1.85米,宽0.90米,《重修大宗祠碑》清乾隆二十八年立,篆文书额,楷文碑文,碑园首,高1.83米,宽0.90米。 州牧祠位于李角自然村,建于清乾年间,尚有原始的建筑物,为纪念直隶司马李光文祠堂,祠堂坐北朝南,由砖埕、门厅、天井、主殿组成,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悬山顶,天井边为两廓,占地面积338平方米。2003年,福建省文化厅下拨专款重修。祠堂内藏有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初九日岩斋公暨安人林氏封赠敕命和石轩公暨字人罗氏封赠敕命圣旨匾额二块。 祁阳祠为纪念明代湖广永州府祁阳县知县李龙所建,长房子姓岁时致祭,瞻竭于斯,坐北朝南始建明代,清代重修,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走在洋尾村村道上,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特色古民居:衣德堂位于李角自然村,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现存为原建筑,系安平镇守备,海坛镇游击,敕封骁骑将军李殿臣宅第,坐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三个天井,抬梁穿斗结构,悬山顶,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宅前砖埕面积325平方米,具有莆仙豪宅特色。李光文宅,位于李角自然村,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现存为原建筑,坐北朝南,面阔5间,两进深,抬梁穿斗结构,悬山顶,三个天井,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具有清代莆田五间厢民居特色。大厝里一座园里一座头前横二座,均在李角自然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两进深,抬梁穿斗结构,悬山顶,三个天井,占地面积各360平方米左右。 这些文物古迹,古朴中透出凝重,使白塘洋尾村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 洋尾村是白塘李氏族人聚居的一个古村落,难怪洋尾村里许多人家的门上都贴着一幅对联,上书“制干家声大,安王世泽长”,表明李氏族人的家世历史渊源。洋尾李氏诗礼传家,家学渊源,小小一个自然村,自宋至清有进士98名,举人62名,职官216名,其中有宋代李富(殿前统制司干办)、李振(出使高丽副使)、李廷耀(广东惠州佥判)明代李元镇(广东按察司佥事)李廷梧(大理寺左寺丞)、清代李殿臣(海坛总兵)、李光文(直隶州司马)等名人。并有大量的文物留传至今,清康熙年间修编的《白塘李氏族谱》是洋尾李氏留传下的价值较高的谱乘,其中还有有关妈祖信仰的珍贵资料,曾被省文物局选送参加台湾妈祖文化文物展,并记载了白塘李氏繁衍世系和迁徙的历史等。 李富后代家族不仅子孙昌盛,人杰辈出。商界巨子李嘉诚、李文正都是李富的后裔,还有不少人活跃于当今的政界、学界中。 “乡村有历史才有生命,有文化才有灵魂。”洋尾村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民情。这里还有“跑廿六”闹元宵的特殊性。正月廿六日,洋尾村成为莆田闹元宵最迟的一个村,用灶火“马队”扮“八佾”在村中巡游。各家各户在门口排下香案,点燃灶火,各社宫内排满“斋菜”供品,每户雇马一匹,由小家装扮“八佾”或着古装扮历史人物,骑在马上,抬着“香亭”。在车鼓、十番、八乐、大鼓吹的伴奏下巡游全村的大街小巷。晚上还举行“踏火”活动。鞭炮齐响,点灯结彩,狂欢热闹的程度远远超过外国的狂欢节。白塘湖端午节赛龙舟,水上彩阁湖中竞舟,洋尾村的“李船”每年总是夺冠之舟。每年中秋之夜,沿塘各村都点灯结彩,到处有车鼓、演戏,还有当地的十音八乐,使天地充满祥和、欢乐的气氛。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游湖的人从四面八方摩肩而至、接踵而来。但见岸上人山人海,湖中舟船如织。无论岸畔还是水中,无不鼓乐喧天,笙歌动地。有记载表明,千年来此风俗已延续到今。秋天的白塘碧水盈盈,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赏月的胜地,有“白塘秋月”之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美名。洋尾村的车鼓队、舞龙队、十番八乐队、木偶戏等代代相传。 乡村、乡亲、乡情、乡愁,美好情愫滋润着普世大众。我在保护,你在呵护,他在珍爱,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洋尾村蔚然成风。近年来,该村加强综合开发和保护并重,在整个村域127.33公顷范围内,实施整体规划,依托白塘湖景观,以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生态旅游发展,打造生态环境良好、建筑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古村落。该村注意空间重塑与业态开发并重,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改善洋尾村自然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使其成为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条件舒适的传统村落;重点保护洋尾村内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洋尾村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保留与洋尾村历史风貌相协调的民居建筑,整治改造与洋尾村历史风貌不协调的新建建筑;保护洋尾村“逐水而居、环湖而生”的聚落布局形态和整体空间格局,传承古村落历史格局、传统街巷肌理、建筑布局等,挖掘积淀其中深厚传统文明基因,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以亲切而真实可见的方式,表现生活于传统村落的当代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人际关系,在历史性与当代性的联系中,形象地表达了“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