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寻觅当年知青岁月
【发布日期:2015-08-04】 【来源:】 【阅读:次】【作者:陈向平】
“含着热泪离故乡,儿要把农民当。”歌剧《江姐》改编的知青歌,诠释了我的青春故事。30多年前,广大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奔赴农村及边远山区插队落户,与当地贫下中农一起同甘共苦、战天斗地,我是其中的一名。
  1977年的盛夏时节,我带着“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的豪气,来到莆田地区东峤镇前沁村,住上了农民腾出的石头房,就这样开始我的知青生涯。
  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我经受了艰苦的锻炼。白天头顶烈日,夜晚蚊叮虫咬,日复一日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广袤的田野里“锄禾日当午”。生存的不适,劳作的磨炼,生活的情趣,前途的忧愁……在这里交融。
  印象中,插队后第一天干的农活是挑粪。我在弯弯曲曲的田埂上小心翼翼地挪动,腿上就像灌了铅,汗水像断线的珍珠,整个人摇摇晃晃。当时瘦弱的我,咬着牙,弓着腰,用力顶,扁担深深地勒进肉里,嵌得肩头火辣辣地痛,真恨不得停下来。我心想,这算什么?农民比我还苦呢,我来这里就是要吃苦,要经得起考验!我丝毫不敢放慢脚步。挑完最后一担畜粪后,我瘫坐在稻田边,正午的阳光刺得眼酸。
  金秋十月,稻谷丰收了。我迎着晨曦,第一次握起锃亮的镰刀下地,“嚓啦”,一把水稻应声躺倒,脚腕火辣辣地疼,一看,沁出血了。于是调整镰刀的高度,“嚓啦”,又一把水稻应声躺倒,腿肚火辣辣地疼,再看,划开了血口子。这个经历我讲给孩子听时,她总是偷偷捂着嘴笑,她哪里明白我们这代人的特有印记呢?
  时间长了,我晒得黑里透红,手上剥去了层层老茧。但我能挑着粪水轻松自如地行走在乡间田埂上,倾听绵绵的虫鸣声,也能在黄澄澄的稻浪中,连贯流畅地挥舞着镰刀,割下齐整的稻茬……劳动锻炼让我褪去了学生气,学会了播种、耕田、撒粪、割谷、砍柴等各种农活,渐渐地融入农村的生活。
  生活虽然艰苦,但也充满了乐趣。每当劳作之余,夜幕来临,三三两两便伴着星光,坐在六孔闸门顶上或吹拉弹唱,或高谈阔论,欢声笑语弥漫在村子的上空,散落到芳草田野中,使寂静的知青场平添了几分青春的火热。
  如果说知青生活,让我在长满老茧的手上写上“吃苦”二字,更是让我领悟了“感恩”二字的深刻意义。可敬可亲的知青兄弟姐妹们,以宽厚的胸怀容纳了我这个“黄毛丫头”,教会了我如何生存与成长。那一张张朴实、真诚的笑脸下,是最质朴的情感。记得我初来乍到时,大家手把手地教会我干农活,并在生活上关心体贴我。每每想起,热泪盈眶。
  时光荏苒,37年弹指一挥间。当年风华正茂的后生,如今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但知青场的生活历练,将伴随我一生,成为风雨不蚀的回忆。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