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宋代莆田的藏书(上)
【发布日期:2015-07-21】 【来源:】 【阅读:次】【作者:林祖泉】
藏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士人生平第一要事” 。我国藏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唐代以前成书实属不易,故藏书家相对比较少,宋朝之后就日渐其多了。清人藏书家张金吾有段精辟的见解:“欲致力于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藏书者,通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这或许是对莆田士人倾财求书、舍命护书、埋头抄书、勤奋读书,用情着书的最佳诠释吧!
  的确,藏书量的多少,往往是衡量某一个地方文化教育兴盛的标志之一。宋代莆田民间藏书之多在全省以至于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堪与当时的国家图书馆比肩而立。这一方面得益于福建刻书业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莆田士人视书为财的风气所致。
  据考,福建的刻书业始于五代初,时邑人徐寅有《自咏十韵》诗云:“拙赋偏闻镌印卖,恶诗亲见画图呈。”可见福建在五代就有商家刻书了。到两宋时,福建刻书业已经相当发达和繁荣了,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流通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主要标志是刻书机构众多,如官刻、私刻、坊刻等三大系统均已形成;刻书地点分布广泛,刻印书籍数量居全国之首,是宋代着名的三大刻书中心之一,正如南宋藏书家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所说的,宋代刻书“其精以杭(州)为最,其多以闽(福建)为最,蜀(四川)皆次之” 。
  虽然宋代闽刻的中心是福州和建阳,但当建阳麻沙版盛行时,莆田(兴化)也有开雕,所刻书籍远销于省内外。据载,莆田着名的刻书坊有“兴化郡斋”等几家,所刻内容,经、史、子、集无所不包,许多刻本被名家书目所记载,有的还流传至今成为图书馆珍藏的善本。莆田的刻书业到了南宋已发展到繁荣阶段,可与泉州等地齐头并进,在福建雕版印刷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乾道四年(1168),兴化军学刻印蔡襄的《蔡忠惠集》三十六卷。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自号莆阳居士,谥忠惠,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和书法家。他曾任泉州知府,着述颇丰。乾道(1165-1173年)初,南宋状元王十朋出知泉州府时,派人四处搜访《蔡忠惠集》,但都未能如愿,感叹不已。后来,兴化知军钟离松经过多方寻求,购得其书,重新编为三十六卷,与军学教授蔡邕校正锓版,复行于世。
  蔡襄还着有《荔枝谱》和《茶录》两本书。《荔枝谱》亦刊于莆田,它是我国第一部果树专志,也是流传下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树栽培学着作。宝庆三年(1227),任兴化军通判的陈振孙,曾在蔡家见过《荔枝谱》书板原刻,他所着的《直斋书录解题》一书中云:“荔枝谱一卷,端明殿学士莆田蔡襄君谟撰,且书而刻之,与《牡丹记》并行。闽无佳石,以板刊,岁久地又湿,皆蠹朽,至今犹藏其家,而字多不完,可惜也。”
  关于《茶录》的刊刻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庆历(1041-1048年)间,蔡襄出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当世。《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当时他在京城任职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 。不久,他出任福州郡守,书稿却被掌管文秘的书记偷走,怎么再背也写不出。后来这文稿被怀安县令樊纪买去,并刻石拓印流传在一些爱好茶事的人手中,但错乱谬误很多。蔡襄追念先帝当年眷顾知遇的大恩,不由得抱着拓本流泪不已。于是详加勘正,并手书刻石,以便永远流传于世。治平(1064-1067年)间,《茶录》刻本初刊于闽中漕治,后再刊于莆田,全书分为上下篇,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着。
  庆元五年(1199),莆田人黄汝嘉刻印胡安国的《春秋传》三十卷,该书初刻于乾道四年(1168),后汝嘉修补刊行,北京大学图书馆今藏有修补本。同年,他还重刻了吕本中的《东莱诗集》二十卷,北京图书馆存有残本六卷。饶节的《倚松老人诗集》三卷和晁冲之的《贝茨集》一卷。另据《直斋书录解题》题黄庭坚《山谷别集》版本时称:庆元(1195-1200年)中莆田黄汝嘉增刻,由此可知,汝嘉在庆元年间,又刻有《山谷别集》传世。
  嘉定(1208-1224年)初,福清人林瑑任兴化知军期间,为郡儒李俊甫刻印《莆阳比事》七卷,并作序云:“仆至郡之三月,李君幼杰来访,出其书一编,阅之莆阳比事纲目也。其言才千有余,其事上下千百年间可法可劝可喜可愕,无所不有,于是嘉其工,叹其勤也。命工就录全帙,延访儒生往复订正,凡逾年而书始成,乃锓木以传……嘉定甲戌四月下浣玉融林瑑书于儒雅堂。” 嘉定十四年(1221),莆阳许兴裔刻印赵彦肃的《复斋易说》六卷。淳佑九年(1249),兴化郡斋又刊刻刘克庄的《后村居士集》五十卷。郡守福清人林希逸在跋中云:“莆名郡也,前辈诸闻人,文字散落不少……余尽公所藏,刊之郡斋……淳佑九年龙集己酉中春既望竹溪林希逸书。”是书每半页10行,行20字,大黑口。
  宝佑三年(1255),楼昉《崇古文诀》三十五卷在莆田开雕,这书是楼昉任兴化知军时的力作。“积其平生苦学之力,细绎古作,抽其关键,以惠后学,广文陈君锓梓以传” ,莆田教官陈森刊本,每半页12行,行23字。景定四年(1263),兴化军学刻印徐元杰《楳埜集》二十五卷,此书为徐元杰之子徐直谅任兴化知军时所刊。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已失传,本二十五卷,仅从永乐大典中采辑编次,厘为杂文十一卷、诗词1卷收入四库中。
  此外,林慎思的《伸蒙子》三卷,方惟深的《方秘校集》十卷,郑樵的《通志略》,朱熹的《周易本义》、真德秀的《文章正集》等,都是宋代莆田书坊刻印的书籍。诚如刘后村所言:“吾里藏书多善本,游泮多英才,傍考互校,它日莆本当优于广越矣!”的确,兴化军刻书业已相当繁荣,其刻本不但较有名气,而且也可与外埠刻本相媲美。但遗憾的是,莆田的宋刻,如今很难见到了。
  以上所举仅是名家书目和现存刻本中的一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宋代兴化共刻印书籍六十部、八百七十一卷,对促进莆田的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莆田刻书业的繁荣还可从藏书中窥见一斑。兴化藏书之盛,不仅体现在军学、县学建有藏经阁、尊经阁等,收藏大量书籍,而且书院、书堂、寺庙也建楼藏书,甚至还有许多私人藏书家,其藏书量累计多达数十万卷。其中,以“万卷楼” 、“一经堂”  、“富文书屋” 、“衍极堂” 、“藏六堂”等最为着名。
  万卷楼  方峻的祖遗藏书楼,旧址在今荔城区西天尾镇白杜村。白杜方氏,家富藏书,其“万卷楼”中,藏书总计有五万卷以上,为宋代着名的藏书楼。方峻,字景通,天圣八年(1030 ) 与蔡襄同科进士,历任建安主簿、秘书郎、福州左司理、职方员外郎,赠金紫光禄大夫,范祖禹为其撰神道碑。方峻次子方子容,字南圭,登皇佑五年(1053 )甲科进士。他出知惠州时,苏轼(东坡)刚好被朝廷贬谪此处,两人来往密切。子容将其家藏书画请苏轼题品,所以万卷楼所藏的东坡遗墨多达400余幅,东坡还为其点勘六经及书写方峻神道碑额。方峻季子方元    ,字道辅,元佑六年(1091)特奏名进士,官终威武军节度推官。“少与程伊川同游润学,至老书问不绝” 。两人情同手足,到老相交如故,因此方家藏有不少程氏翰墨。
  后方子容之孙方略,字作谋,于崇宁五年(1106)中进士,历任崇德尉、删定官、修书局、提举广东常平、琼州知州、潮州知州、主管太平观、主管台州崇道观等。他素爱藏书,扩充祖上藏书至1200笥(竹箱),成为当地闻名的藏书大家,并辑有《万卷楼书目》一卷。明《兴化府志》载:“平生居官廉贫。廖刚尝还所借书于(方)略,有诗曰:‘平生何啻两瓻酒,归计元无担石储。’时以为至言。有《万卷楼文集》十卷。尤精鉴别:绍兴中,乡人黄公度、陈俊卿得魁、亚归,过门谒(方)略,(方)略退谓所亲曰:‘陈(俊卿)他日胜于黄(公度)。’后陈(俊卿)入相,而黄(公度)仅止于郎云。”
  一经堂   方万的藏书楼,故址在今荔城区的后塘。方万(1122-1162年),字盈之,登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第,官至监和剂局。他家中富藏书,建书楼 “一经堂”存储之,朱熹特为“一经堂”题匾。方万常与朋友在书楼切磋经学,他家藏书历经几代,积累近十万卷,后其所居地因其藏书楼之名,而被人称为 “一经巷” 。邑人郑裕有诗曰:“莆之甲姓,实为大方……五经在笥,一经名堂。谦以自牧,虽晦而光……以经名家,非子谁当。”着有《斗居文集》十卷。
  后其族人方崧卿(1135—1194年),字季申,于隆兴元年(1163)登进士第,历任绍兴府教授、湖广总领所干办公事、两浙漕司属官、奉议郎、信州上饶知县、明州通判、南安知军、吉州知州、广东提点刑狱、广西转运判官、京西转运判官。居官30余年,皆有惠政。并以所得的俸金一半作为抄书之费,“一经堂” 因此而兴,藏书量达四万余卷。方崧卿还亲自给藏书校勘,而且编有《韩昌黎文集》、《韩诗编年》十五卷、《韩集举正》十卷。如今“一经堂”遗址虽无法考证,但“一经巷”地名尚在。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