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千秋
——妈祖千年大事记
【发布日期:2014-05-13】 【来源:】 【阅读:次】【作者:朱合浦】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施琅收复台湾的战斗从6月开始,先攻澎湖,遇到澎湖守将刘国轩的顽强抵抗,致使久攻不下。施琅又想到求妈祖神助。当时每条战船都供有海神妈祖,施琅便率将士们一齐跪拜,祈求妈祖显圣助攻。然后万船齐发、扑向敌阵。清军营中纷纷传说妈祖带着天兵天将冲锋在前;还有人指着海滩上的一片红光,说那就是妈祖灵光。大家顿时精神百倍,个个奋勇向前,终于攻下澎湖,还活捉了守将刘国轩。在台湾的郑克 听说澎湖失守,只得要求投降。明宁靖王朱术桂率五妃自殉。施琅收复台湾后,决定将宁靖王府改建为天妃宫(即今之台南大天后宫)。同年,福建总督姚启圣到湄洲祖庙,对原有宫殿进行改建。他发现原来的正殿、钟鼓楼、山门未形成中轴线,于是亲上《祈祷疏文》,得到妈祖允示,裁定将朝天楼改建为正殿,而把原正殿改为寝殿。由于姚启圣还有个官名——太子少保,人称“太子公”,所以,人们就将他这次改建的正殿称为“太子殿”,意为“太子公”建的“殿”。此名一直流传至今。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施琅重建湄洲祖庙朝天阁,并重建平海天妃宫。同年,林麟 为《天妃显圣录》重刊本作序,并倡修贤良港祖祠。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台湾苯港居民合建一座天妃庙,传说其开山住持就是来自湄洲祖庙的树璧禅师。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礼部据海宝、徐葆光题奏议定:“天妃默佑封舟种种灵异,应令地方官春秋致祭,编入祀典。”奉旨依议。也就是说,祭祀妈祖从此列入最高规格的国家级祀典,而且各地官员必须于春秋两季到天妃宫致祭。 ■雍正四年(1726年) 福建水师提督廷珍以清廷历次对台用兵获胜皆由妈祖神助为由,提请皇帝赐匾。雍正帝遂御书“神昭海表”四字,敕令福建水师提督复制三个匾,分别悬挂于湄洲祖庙、台南天妃宫和厦门天妃宫。 ■乾隆二年(1737年) 妈祖封号正式从“天妃”升格为“天后”。皇帝下诏,加封妈祖为天后,合以前封号全称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皇帝又给妈祖的封号添加上“诚感咸孚”四字。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乾隆皇帝到天津天后宫去观看庙会。诗人于豹文作《天后会四十韵》长诗,记述了当时的盛况。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台湾大甲街天后宫(即今大甲镇澜宫)已创建。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皇帝又给妈祖封号添加“显神赞顺”四字。 ■嘉庆五年(1800年) 嘉庆皇帝在雍正、乾隆的基础上,又给妈祖的封号添加“垂慈笃祜”四字。 ■嘉庆六年(1801年) 晋封妈祖之父为积庆公,母为积庆公夫人。 ■道光六年(1826年) 道光皇帝在前有基础上又给妈祖的封号添加了“安澜利运”四字。 ■道光十三年(1833年) 江苏巡抚林则徐倡修刘家港天后宫,并题一副楹联。 ■道光十九年(1839年) 皇帝给妈祖封号再加上“泽覃海宇”四字。 ■道光二十年(1840年) 新加坡天福宫(福建会馆)创建。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因为历年漕运均得到妈祖神助,皇帝下诏,为妈祖封号再添“恬波宣惠”四字,并御赐“宣慈利运”匾额。 ■咸丰二年(1852年) 咸丰皇帝也在前辈的基础上,为妈祖封号添加“导流衍庆”四字。 ■咸丰三年(1853年) 敕加“靖洋锡祉”封号。 ■咸丰五年(1855年) 敕加“恩周德溥”封号。同年,复又加“卫漕保泰”封号。 ■咸丰七年(1857年) 敕加“振武绥疆”封号。
■同治十一年(1872年) 虽然皇帝也下诏,给妈祖的封号添加“嘉 ”二字,但表示今后不再加封了,因为“封号字数过多”,反而“不足昭郑重”,应“以此为限制”。这就是说,历朝皇帝对妈祖的褒封已无以复加,到此为止吧。其实这时妈祖的封号已经累加达62个字,后来,光绪元年又增加“敷仁”封号,于是变成64个字,全称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缰、嘉 敷仁天后”。朝廷的屡屡封赐,最终树立了妈祖作为唯一海神的至高无上地位,也使妈祖这一民间信仰的传播范围愈益扩大,几乎遍及全国;同时,她的名字又伴随漂洋过海的华侨、海员和外交使节,传到世界各地,成为颇具世界影响的海神。 ■光绪六年(1880年) 闽浙总督何 倡捐重修湄洲祖庙。
现代
■1912年 台湾北港朝天宫重建落成(原建损于1905年大地震)。 ■1922年 台湾鹿港天后宫主管施性瑟率团抵湄洲谒祖,并特从泉州请来摄影师摄下一组照片,祖庙回赠宝玺和大幅神符等。 ■1929年 民国政府禁止神庙活动。莆田和闽侯九牧林氏族绅分别向福建省民政厅呈请保存妈祖祠庙。民政厅批复“准予备案,惟天后宫名称应改为林孝女祠”。同时还呈报南京国府内政部“令各省、县转饬所属,凡有前项神祠,应予一律保存”。 ■1937年 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台湾日本统治当局推行“皇民化”政策,限制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妈祖信仰逐渐陷入低潮。同年安平天后宫被拆毁。 ■1946年 东南亚各国华侨会馆及妈祖祭祀活动陆续恢复。台湾台南大天后宫进香团抵湄洲谒祖。 ■1969年 湄洲祖庙正殿及其附属建筑被湄洲人民公社革委会拆毁,信众把正殿木雕妈祖神像抬回家秘藏。 ■1972年 台北莆田同乡会馆创建,顶层为天后殿。 ■1978年 湄洲岛十多位信众在林聪治带领下,自筹资金、建材,自带工具在祖庙废墟上重建寝殿。 ■1983年 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湄洲岛及附近信众4000余人自发聚集祖庙山举行祭祀活动。《中国建设》第九期刊出林元伯《湄洲岛上的妈祖庙》的报道文章。 ■1983年 湄洲岛妈祖庙的修复和祭祀活动的恢复,在福建党政机关内部和社会上引起争议,嗣经省委书记项南批示,妈祖庙可以修复。但内部争论仍在继续。莆田城区部分妈祖信徒获悉项南批示后,把原秘密收藏的两尊文峰宫妈祖神像移祀于东岩山麟山书院。 ■1985年 莆田学者肖一平在全国民俗学年会上提出“妈祖学”研究课题,引起与会许多学者的兴趣。日本鹿儿岛大学教授下野敏见慕名前来湄洲岛实地考察。由肖一平发起在莆田东岩山召开本市区妈祖学术讨论会。 ■1986年 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成立。林文豪任董事长,林聪治为常务董事长。
■1987年 湄洲祖庙正殿(俗称“太子殿”)重建竣工。新加坡兴安会馆捐献“泽施四海”匾。 著名书画家林散之题书“海峡和平女神”隶体擘窠字刻于祖庙山崖石上。 《湄洲妈祖》、《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即1986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辑)和肖一平《海神天后东渡台湾》三本专著出版。
■1987年10月28日 纪念妈祖羽化千年学术讨论会在莆田市隆重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及福建省的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提交学术论文30多篇。 10月28日,由莆田市博物馆主办的《妈祖信仰源流展》正式对外展出。 10月30日,妈祖研究会成立,林文豪任会长。 10月31日,农历九月初九,湄洲祖庙隆重举行妈祖升天千年祭典,并在祖庙山之巅举行妈祖塑像奠基及小样揭幕仪式。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等海内外分灵庙及信众一万多人前来朝拜。台湾《人间》杂志社记者钟俊升专程前来采访报道。 10月31日,台湾大甲镇澜宫常务董事杨焙元等17人绕道日本大阪飞往上海,再转到福建,于九月初九及时赶到湄洲祖庙及港里祖祠谒祖进香,并从祖庙请回分灵妈祖奉祀。 10月,台湾、香港、澳门等各地分灵庙皆隆重举行妈祖升天千年祭活动,尤其是台湾北港朝天宫举行全台绕境,行程遍及台湾本岛各市、县及澎湖各岛屿,历时近一个月。 11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首次刊载署名文章:《妈祖足迹遍天下——访湄洲祖庙董事长林文豪》(作者张安南)。 11月13日,美联社记者凯瑟琳女士和尼尔先生专程从北京来莆田采访到湄洲寻根谒祖的台胞,嗣于11月17日以美联社中国莆田电讯发出《台湾人民回到家乡》的报道。 12月21日,林文豪主持妈祖研究会第一次理事会议,研究确定编辑出版《妈祖研究论文选》和《妈祖千年祭》(摄影画册)二书。 ■1988年 1月,泉州天后宫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月至5月,在妈祖诞辰日之前后间,有13000多人次初次回祖国探亲的台胞从各地赶来湄洲祖庙寻根谒祖,并请回妈祖神像1000多尊。台湾远见传播公司专程诣湄洲拍摄专题纪录片。台湾人间出版社出版黄美英编着的《千年妈祖》,书中大量采用钟俊升在莆田拍摄的照片和文字报道。 10月1日至2日,台湾北港朝天宫董事长郭庆文率董监事一行17人抵湄洲谒祖进香,并与湄洲祖庙缔结“至亲庙”,又初步商谈互赠妈祖石雕像的意向。 10月19日,台湾大甲镇澜宫董事长王金炉率进香团200多人抵湄洲祖庙及港里祖祠谒祖进香,并题缘独资捐建祖庙仪门一座。 由林文豪主编的《妈祖千年祭》画册出版发行。 12月,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莅临湄洲祖庙视察。 ■1989年 4月28日,大甲镇澜宫董事长王金炉率团队200多人抵湄洲谒祖进香,并同祖庙缔结“至亲庙”。 4月28日,林祖良编着的大型画册《妈祖》首发式在祖庙举行。 5月6日,台湾宜兰苏澳南天宫进香团一行340人抵湄洲谒祖,其中220人乘20艘渔轮直航湄洲,另120人从香港转机来大陆会合。进香团共迎请300多尊妈祖神像回台奉祀。 7月18日,台湾鹿港天后宫管委会主委王登海率团抵湄洲谒祖进香,并护驾该宫“庆大妈”归宁省亲。王主委代表该宫管委会与祖庙董事会签订“至亲庙”盟约,并决定捐资重建朝天阁。8月13日,台湾新港奉天宫董事长马进铭率团抵湄洲谒祖,并与祖庙董事会签约缔结为“至亲庙”。该宫董事周茂林和信众何达煌等80人联合题缘重建梳妆楼。(待续) |
匠心丈量 毫米对决 我市举行工程测量员岗位技能竞赛
少年“跃”山海 非遗“动”起来
翰墨书百年 丹青绘匠心
书香启智 和美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