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 妈祖诞生于莆田湄洲屿上林村林家。她的父亲是林愿(一说名惟悫),母亲王氏。史料中最早的记载十分简单,只说她是“姓林氏,湄洲屿人”。 ■开宝五年(972年)这一年妈祖已经12岁了,传说她在湄洲得到一位名叫玄通的道士度化,于是有了异常的法力,能够预测吉凶。妈祖以此来帮助乡亲,驱邪治病,扶危济困,尤其是在海上拯救海难。妈祖的急公好义行为,受到人们普遍的敬重。 ■雍熙四年(987年)妈祖在一次救助海难时不幸捐躯,可乡里人都不愿相信这位年纪轻轻却做了无数善事的好姑娘竟然会逝世。大家都认为那是妈祖道行圆满,羽化升天了。于是,就在湄洲山上盖了一座小祠庙,把妈祖当作神女奉祀。这就是最原始的妈祖祖庙。 ■天圣间(1024~1032年)几十年过后,妈祖的影响有所扩大,湄洲的那座原始祖庙也得到扩建,“廊庑益增巍峨”,已经初具规模了。 ■咸平二年(999年)莆田平海澳始建妈祖行祠。 ■元祐元年(1086年)妈祖信仰开始从海岛传到大陆,继平海澳的妈祖行祠之后,莆田涵江宁海镇也建起妈祖的分灵庙,建庙的地点因此被人称为“圣墩”。 ■宣和五年(1123年)这一年,宋朝派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国,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路允迪在风浪中仿佛看见桅杆上发出一道道红光,过后风浪顿息,转危为安。路允迪感到奇怪,便询问部下是什么神灵显圣相救。正好船上有一位保义郎李振,是莆田涵江白塘人,平时信奉妈祖,就向路允迪报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路允迪深信不疑,还朝复命时就将途中奇遇上奏皇帝。宋徽宗听了颇为感动,就下诏给妈祖祖庙赐以“顺济”匾额。这是妈祖神迹第一次由民间传到官府,并得到朝廷的确认、褒奖。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这一年南宋高宗皇帝要在京都举行“郊典”(在郊外祭天祭地祭众神)。由于此前杭州监丞商份已在京都的艮山创建了妈祖的神祠,于是高宗皇帝就诏封妈祖为“灵惠夫人”。这次诏封开了历代皇帝给妈祖褒封的先河,意义十分重大。 ■绍兴三十年(1160年)这一年兴化沿海屡被海寇侵犯,郡守派兵出海征剿,大获全胜。传说每次战斗都得到妈祖的神助。于是郡守将妈祖助扫海寇的事迹上奏朝廷,皇帝大喜,就下诏加封妈祖为“灵惠昭应夫人”。莆田陈俊卿(绍兴八年中榜眼,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在他的家乡白湖(今阔口)舍宅建妈祖庙,俗称“白湖庙”。这“白湖庙”是历史上一座很有影响的妈祖分灵庙。 ■乾道三年(1167年)端午节前,莆田发生瘟疫,并迅速流行,许多人吐泻不止,来不及救治就丢了性命。绝望的村民只好祈求妈祖保佑。这时有一位长者在妈祖庙向神祷告后入梦。梦中妈祖告诉他:“出庙门一丈许,有块大石头,石头下有甘泉,喝了便可治愈疫病”。长者醒来即按妈祖所示去寻找,果然在庙附近寻到一股甘泉,饮后即刻康复。于是,甘泉被分送给所有病人,泉到病除,疫病终于被控制住了。人们欢喜欲狂,郡守很快就将妈祖示梦以圣泉救疫的事迹,上报到朝廷。皇帝也感到欣慰,便下诏加封妈祖为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淳熙十一年(1184年)这一年沿海又受到海寇骚扰,福兴都巡检姜特立率兵出海扫荡,平息寇祸,并将平寇时得到妈祖神助的事上奏朝廷。皇帝又一次下诏加封妈祖为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 ■绍熙元年(1190年)兴化军连年干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郡守葛乳、朱端学、赵彦励相继到妈祖庙乞雨,结果十分灵验,祷告后不久即天降大雨,旱情缓解。于是,郡守又将祷雨有验的神迹分别上报给孝宗和光宗两朝,促使皇帝下诏为妈祖进爵,封为灵惠妃。 ■庆元二年(1196年)这一年妈祖信仰传到泉州,泉州的第一座妈祖庙——顺济庙在浯浦建成。
■庆元四年(1198年) 这一年东南沿海(瓯、闽列郡)普遍干旱少雨,而唯独兴化军所属的三个县,因有妈祖庇佑,人们祷告得雨,庄稼丰收;此外,这一年朝廷调闽、粤舟师去大奚岛平息乡民暴动,传说在海上也得到妈祖的神助。于是,综合这两件事,皇帝又加封妈祖为灵惠、助顺妃。 ■嘉定元年(1208年) 金人聚哨淮甸,宋朝派兵北伐,出师前向妈祖祷告求助,结果三战三捷。朝廷又因妈祖助淮甸退敌有功,再次下诏,加封妈祖为灵惠、助顺、显卫妃。 ■嘉熙三年(1239年)京都附近的钱塘江发大水,忽一日,江堤溃决,洪水涌入,淹没了堤内大片田园和民宅,百姓受灾严重,一时哭声震天,纷纷逃难。京城太守立即传令抗洪,然而百姓处于惊慌中,难以组织起来。此时洪水漫到艮山祠(即妈祖庙)却无缘无故往后退,好似有一股神力使水倒流。有人大声呼叫:“妈祖娘娘显灵前来救灾啦!大家快去修堤,妈祖带领天兵天将来帮助咱们了!”他一边招呼逃难的人群,一边指着天空中的红霞,说妈祖来了,妈祖就在红霞中。如此一来,众人认为有海神妈祖相助,水患必除,于是纷纷转回参加筑堤抗洪,终于使崩溃的江堤修补合拢、加固垒高,保住了田园与城池。而朝中皇帝在得到妈祖神助钱塘退潮的奏文后,就下诏加封妈祖为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 ■宝祐元年(1253年) 仙游县有位名叫王里的教授(官名),上奏朝廷,说妈祖神威显赫,其父母功不可没,理应一并受封。皇帝认为有理,于是下诏封妈祖之父为积庆侯,封妈祖之母为显庆夫人。 ■宝祐二年(1254年) 这一年兴化军和泉州两地干旱,造成饥,幸得妈祖神助,乞雨抗旱,百姓赈饥。为此,皇帝加封妈祖为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 ■宝祐三年(1255年) 皇帝改封妈祖灵惠、助顺、嘉应、慈济妃。 ■宝祐四年(1256年) 皇帝又改封妈祖为灵惠、嘉应、协正、善庆妃。 ■咸淳二年前后(约1266年前后) 妈祖信仰已传播至香港,香港的佛堂门已建成一座妈祖分灵庙。
元代 ■至元十八年(1281年) 从宋代开始,泉州已成为一个海上交通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到了元代,海上交通与海上贸易更加发达,泉州也更加繁荣。而海上交通离不开妈祖的积极影响,往来船只每遇风浪必祷告妈祖保佑而化险为夷,于是,妈祖的神迹越传越广。这一年,在泉州的海外诸番宣慰使、福建道市舶提举蒲师文将妈祖为海上交通所彰显的神迹,一一上奏朝廷。皇帝大喜,遂敕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妈祖从此由“妃”升格为“天妃”。 ■大德三年(1299年) 由于元代在北京建都,所以,南方要将大量的粮食通过内河漕运北京。随着元代政治、经济的扩展,南北距离拉长,内河漕运难以满足南粮北调的需要,于是开辟海上漕运成为必然。而海上漕运安全,仰赖海神妈祖的庇护。由海上漕运传出的妈祖神迹更是多不胜数。这一年,皇帝以妈祖庇护漕运有功,下诏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明著天妃。 ■延祐元年(1314年) 皇帝又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妃。 ■延祐年间(1314~1320年) 天津大直沽天妃庙(俗称东庙)建成,这是我国北方最有影响的妈祖庙之一。 ■泰定三年(1326年) 朝廷已多次派使者到直沽去祭天妃,并在海津镇新建一座天妃宫(俗称西庙,即今天津天后宫)。 ■天历二年(1329年) 皇帝以妈祖对庇护海上漕运有特殊功勋,而下诏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并赐庙额曰“灵慈”,敕命翰林直学士布雅实里、艺文太监宋本往直沽、淮安、平江、昆山、路漕、杭州、越州、台州、庆元、永嘉、延平、福州、白湖、湄洲、泉州天妃宫致祭。
■至正十年(1350年) 皇帝加封妈祖的父亲为种德积庆侯,母亲为育圣显庆夫人。 ■至正十四年(1354年) 皇帝以妈祖在庇护海上漕运中屡屡显灵,下诏加封妈祖为护国、辅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这一年,莆田的白湖庙由阔口迁入郡城,更名为文峰宫。此次迁移是为了让郡守县官更方便春秋致祭。
明代 ■洪武五年(1372年) 明初仍因袭元代规矩,在开国不久即对妈祖敕封,封号是: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 ■洪武七年(1374年) 泉州卫指挥周坐奉命来湄洲,重修湄洲祖庙。 ■永乐五年(1407年)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归来,向皇帝奏明在海上航行得到妈祖神助,请求皇帝在南京龙江之上建一座天妃宫。同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行前令兴化府重修湄洲祖庙。 ■永乐七年(1409年)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归来,奉旨到龙江庙致祭。同时,皇帝下诏,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赐龙江庙曰“弘仁普济天妃之宫”。 ■永乐十二年(1414年) 明成祖撰立《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该碑现存南京市静海寺内。 ■宣德六年(1431年) 郑和指挥的船队抵达福建长乐南山港,在那里候风,准备作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重修天妃宫,并撰立《天妃之神灵应记》碑。碑文记述六次下西洋的历程和天妃之神护佑事迹。该碑现存长乐市郑和纪念馆,与上述《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同为妈祖文化的重要文物。 ■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 澳门妈阁山弘仁殿已创建。 ■隆庆二年前(1558~1568年) 日本萨南野间岳已建妈祖庙。 ■万历十三年(1585年) 西班牙传教士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中介绍湄洲娘妈的生平事迹。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荷兰殖民者企图以互市为名侵占澎湖。明朝将领沈有容奉命率舰队开到澎湖妈宫港,与荷人韦麻郎交涉,令其马上撤离。事成后,沈有容遂上岛祭天妃,并在娘妈宫内镌刻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以纪功。此碑尚存。 ■天启四年(1624年) 福建巡抚南居益指挥水师在澎湖击溃荷兰舰队,迫其在娘妈宫具结投降。同年,颜思齐、郑芝龙等入台开发宝岛,妈祖信仰也随之传入台湾。
清代 ■顺治十八年(1661年) 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率部从金门料罗湾放洋东渡,先抵澎湖,驻跸在娘妈宫。攻台前,郑成功设香案,冠带叩祝,祈求妈祖“助潮”。结果郑军进攻鹿耳门时,果然潮水“加涨丈余”。郑军顺利进港,攻克赤嵌,包围安平,迫使荷兰侵略者投降,台湾复归祖国版图。为谢妈祖助潮收复台湾之恩,郑成功将安平镇的荷兰教堂改建为天妃宫。 ■康熙十九年(1680年) 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以妈祖对克复厦门有“神助”为由,奏请朝廷褒封。皇帝下诏,敕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水师提督施琅于本年冬从铜山率水师到达莆田平海卫,在这里等待季风到来即渡海攻台。当时平海久旱,山泉断流,井水干涸,施琅大部队驻扎却没有水喝,将士们叫苦连天。施琅为此焦急万分,特来到天妃宫祭拜,祷告妈祖救助,得到庙前废井有泉水的神示。于是发动兵士对天妃宫前的一口古井进行疏浚挖掘,井底竟然喷泉如涌,且永不干涸。施琅全军得救。于是将此井命名为“师泉井”,并亲自写了一篇《师泉井记》,在井边勒石立碑。此碑现尚存平海天妃宫外。(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