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商魂莆阳
【发布日期:2014-04-08】 【来源:】 【阅读:次】【作者:郑龙腾】
    要不是因为从中走出了中国近代史上西学东渐的先驱严复,大概不会有太多人去注意闽江边上的小村庄——阳岐。事实上,这片土地的奇秀人文早已为周边所熟识,现今榕城、台湾本岛及马祖等地的大小数百座尚书庙,即是分灵于此处的尚书祖庙;而所有尚书庙所祭祀的主神,便是南宋莆相陈文龙。
    阳岐的尚书祖庙建于明初,因彼时洪武建制,光复汉统,而抗元英雄陈文龙的事迹正好彰显汉族的节义文章,故朱元璋将其与文天祥“隆名并峙”,并封之为“水部尚书”加“镇海王”,成为内河水运的保护神。从此,祖庙与阳岐荣辱与共,将古代的香火薪传至今;而陈文龙这位莆客,也开始在他乡保佑着一方安宁。
    就像更早以前那些从莆阳一路北上来到阳岐的商人们。在封建时代,知识贫瘠,科技落后,船家出航只能等天靠海。与闽江南港乌龙江峡兜的恶浪滔天相比,阳岐风平浪静的环境更适合成为出发的起点,于是大批客商北渡至此,一时间阳岐熙来攘往,帆樯云集。而过往商旅,又以莆田人最多,故阳岐的码头又被称为“兴化道”或“化船道”。那时,从这里开出的莆船,也许从未曾想过,有朝一日它们会和从其他河道中开出的同乡一起,并肩驶入更为宽阔的海洋……
    潮汐刷新了未知的疆域。在南中国海边缘的潮州、汕头、雷州半岛、海南省等地,居住着大量的莆阳后裔,“莆田移民”曾是这些地区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而经商定居,则是移民的主要原因之一,最早亦可追溯到南北宋。往南,往南,再往南!在经历了衣冠南渡漫长的休养生息期之后,倡学重教的莆阳终于爆发,科甲鼎盛的传奇不仅为斯地赢得了“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赞誉,更换来了向外输出经济及文化的资本。一方面,滨海的地理位置为莆田人带来了丰富的海洋物产,当时江口的龙津渡曾有名冠京畿的“通印子鱼”,而世代相传的陈应功晒盐法也一改此前的煮盐法,大大提高了食用盐的产量;另一方面,适中的亚热带气候也成为了粮蔬瓜果生长的有力保障,与枇杷、龙眼、文旦柚并称“兴化四大名果”的荔枝,在莆人蔡襄的《荔枝谱》中,则被进一步细分成三十二个优异品种。林林总总的货源,加之山海相间的交通,共同孕育了后来“东方犹太”的雏形。
    到了明朝中后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阶层的兴起,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会馆这一有着鲜明地域特征的商业机构便开始在民间如雨后春笋般钻了出来,分布在神州大地。闽浙两省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其大小会馆几乎都是供奉有妈祖娘娘的天后宫:如浙商在宁波修建的庆安会馆(甬东天后宫)及在福州修建的安澜会馆(仓山天后宫),闽商在怀化修建的福建客民会馆(芷江天后宫)及在烟台修建的福建会馆(烟台天后行宫)等;又如远在都城北京的莆阳会馆、汀州会馆,及近在省城福州的古田会馆(同德路天后宫)、建宁会馆(郎官巷天后宫)、浦城会馆(上杭路天后宫)等。与一代忠臣陈文龙相似的是,这位“瓣香起湄洲”的奇女子,也同样在异域他乡以泽披苍生的方式,延续着自己无尽的生命及大爱。
    在我到过的诸多建筑中,闽浙两地的会馆又以其精湛的工艺见著。不管是砖木石础上的浮雕、圆雕、透雕,还是斗拱雀替间的细密榫卯,都给人以一见为之敬畏的惊艳;特别是宁波的庆安会馆,馆内的龙凤石柱皆出自当时的莆阳工匠之手,惟妙惟肖跃然檐下。会馆的性质类似于今天的同乡会,它的门面代表着一方的综合实力,古人出于攀比的从众心理,自然不可免俗亦不敢怠慢;而一个人客商远方,举目无亲,抬头间突然看到自己家乡的会馆,那种亲切必不可言喻,难怪早有人将“他乡遇故知”列为人生四大乐事之一。对莆阳游子而言,即便他所遇见的门号并非来自家乡,单是“天后宫”这三个字,便已饱含着一份真挚的乡情及强烈的归宿。
    清初,由于朝廷实行海禁,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度停滞不前。在莆田,“截界”政策让大量沿海居民内迁,商人们也只好弃贾从耕,在似曾相识的荔林水乡里,小心翼翼地收藏着旧年骑风斩浪的船旗……
    提及莆阳商脉,涵江自然是绕不开的组成部分。早在贞观年间,这里就已留下了先民围海造田的踪迹,到宋代礼部尚书刘政疏通水心河,才首度有了“涵江”的称谓。自此,“涵江集市”赖以复杂绵密的水系及四通八达的水网,逐渐声名远播,与晋江安海镇、龙海石码镇及长乐金峰镇同列“福建四大名镇”。到了近代,海禁废弛,涵江迎来了新的生机,又再度以“东方威尼斯”、“小上海”的形象傲然闽海。
    写出电影《集结号》原著的莆籍作家杨金远,曾暌违三年,最终磨砺出新的史诗巨制《下南洋》。在书中,他通过福建陈、黄两个家族可歌可泣的迁徙史和经商史,真实再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事实上,在那场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近代三大移民潮的运动中,祭出各自运命的又何止陈、黄两家!从十九世纪中期列强入侵到二十世纪中期战事渐息,这漫长的一百年间,早已数不清有多少莆商为了追求美好安定的生活,以生命作为赌注,以勇气作为筹码,登上了驶往南洋的轮渡;而前方迎接他们的,是无情的海难、凶残的海盗、惨烈的瘟疫、创业的艰辛以及无数未知的困境,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到最后,有人叱咤风云,有人翻手覆雨,也有人功败垂成,甚至还未曾停泊彼岸就已葬身鱼腹。生与死,兴与亡,皆是命。
    如今,位于涵江与福清交界的江口小镇,常被外人唤为“侨乡”。这里的每一户居民几乎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海外关系,而涉足的国家也从最早的南洋延伸至当前的美非欧亚大陆。涵江的侨民们一朝发达,也开始源源不断地往家乡输送着外来的资源,许多近现代侨民建筑拔地而起,成为了商埠文化的新象征。最精彩的当属江口社区的佘氏六合祖居及涵江下洋的马兰林天顺侨宅,再就是原涵江城区的东方二十五坎、双茂隆侨宅、陈训彝侨宅、周氏茂隆梅记纱布庄及馨美堂等建筑,深宅大院中楼阁戏台一应俱全,有些还配有景观园林及风水池,加之传统建筑燕尾脊、歇山顶等元素与南洋琉璃砖、几何柱等建材的中西合璧,给人以世博会式的视觉盛宴。遗憾的是,在又一个一百年将要流逝之际,由于旧城改造,这些优秀的近代建筑大都面临拆除殆尽的命运,不免令人扼腕。
    有时我曾想,一座建筑与他的建造者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挚友?情侣?又或是亲人?一个人赋予一座建筑以生命,这座建筑又守候着他的余生;当他走到生命尽头,那座建筑是否会掩面涕零,还是以同样的情感燕诒他的后世子孙?原来,在永恒和真爱之间,总是存在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一丝遗恨。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莆田这艘千年商船置换上最现代的马达。曾有一个帖子说莆田商人经营着全国七八成的木材交易及民营医院,在建材及金银生意上也是独占半壁江山。虽然这些论断的可靠性还有待商榷,但从上个世纪末富丽光鲜的莆田、仙游糖厂,到如今遍布南北的医疗帝国、金银之城、红木之都,再到未来风生水起的安福电商来看,莆田的商脉正被无比完整地延续下来。
    1825年,仙游富商陈天高父子因捐建仙游金石书院而受到清廷褒扬,后父子俩奉旨在东门修建石坊,期间散财行善弗有间断。石坊出自当时石雕名匠郭怀的高徒之手,历经三十载方才竣工,坊上龙凤龟麟花鸟虫鱼的雕塑精美绝伦,现为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坊间,横嵌着一块题有“乐善好施”四个大字的御赐石匾。因为这四个字,“谋事无中生有,做事脚踏实地,成事报效桑梓”的莆阳商魂,才抵达了一个高山景行的高度。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