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日暮乡关何处是
【发布日期:2016-10-26】 【来源:】 【阅读:次】【作者:吴翠慈】
就像常常会无端想起一个见过一面却远隔千里的朋友一样,我常常会伫立窗前无端想起那个只待过一年却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小村庄——仙游石苍乡潭头村。一别20多年,那里的一草一木经常浮现在我的记忆中。
  有时,望着那山峦重叠、云遮雾罩的远方,回想与闺蜜一起教书的那段日子,有太多的记忆碎片。这些碎片总是隐匿在大脑一角,每当遇到与之相似的某个场景,或相似的某个气息,心头便会被唤醒,升起一种愁绪,使我眼角发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乡愁”吗?
  事有凑巧。一个秋天的午后,闺蜜要从福州回乡探亲,来电话邀我往潭头村聚聚。我欣然应允,即刻上路。一路上许多问题盘旋着:潭头村变化大吗?小学还在吗?村头的老樟树还好吗?这些年小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在仙游,潭头村的变化应该不小吧?
  轻车熟路,黄昏之前,我就和闺蜜红牵着手漫步在她的故乡小路上。
  刚下过一阵雨的村庄,空气湿润,鸟声歇停。透过黯淡的暮色,只见路上少有行人,村中一扇扇木门紧闭,不知锁着的是哪一年民间的热闹?这景象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阔别整整20年,再见潭头村,竟然还是旧时模样。虽有一些随季发绿的树木和稻青,却是满目灰黄色调,这有点遗世虚幻梦乡的味道。也许文人雅士会将这里喻为原生态,可是我还是喜欢以往生气盎然、人丁兴旺的村庄。如今村民都到哪儿去了?为什么看不见一张新鲜的面孔?为什么看不见一幢新的楼房?这个村庄除了新铺一条水泥村路,盖了一座新学校,看不见一丁点儿新的面貌。
  料得世事多沧桑,忽觉裙衫凉。
  路边溪水潺潺,无声向前流去。我们走着看着,似乎话语是多余的。红看见一棵刚结小果的柿子,舍不得挪足,立马掏出手机拍摄。而我背着相机呆立一旁,一边看着暮色村庄的容颜,一边慨叹岁月的匆匆。20年前,我们就像那枝头的小柿子,多么青涩!而如今呢?人村俱老,虽然我们衣着鲜艳,却再也掩盖不了老去的韶华。
  柿树边略作踯躅,我们又向前漫步、闲聊。空气清新,尽情呼吸,我们恍若又回到从前。从前的我和她衣服混着穿,虽然她比我高,但她的每一套衣服套在我身上都无比的熨帖,好像为我量身定做似的。那时的红很臭美,每隔两个星期,我们都会去城里逛一回,吃一碗馄饨,买一套衣服;或晚饭过后顺着山路漫步到另一个分校,一唱一和地调侃那里的几个男教师,直到捉弄得人家面红耳赤才嘻嘻哈哈心满意足地往回走。那些日子过得真是风生水起,无比快乐。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以前一起待过的学校。顺着红的指引,依稀还能辨别以前小学校的旧址。校门外那个卖着糕饼的小店还在,那个公共厕所还在,那条通往分校的山路也还在。这里的一草、一房,似乎都各自安好,默默等候我的回访。从前我不是这里的主人,今天仍是这里的过客。我只是应了心灵的邀约,来此了却一桩心事。
  红告诉我,村里那座新学校建了很多年了,可是却没生源,山娃们都到城里去读书了,现在这座学校只好改作村部。这真是农村生活的悖论:农民生活相对富裕了,可以送子女去城里读书,可是农村小学校却空了。想想20年前,每个班级都是几十人,为什么成了如今这个样子?据说,几乎山区的每一个村校都成了这样。我们不由慨叹:农民送子女进城读书,貌似进步了,其实为了生活,为了孩子,他们不过是寄居城市的鸟儿罢了。
  天渐渐暗了,我们折了回来。暮色里的村落屋瓦鳞次栉比,犹如一幅破落的水墨江南画,有了荒寒意境,恍若置身于人世的淡然与相忘。路灯隐约,夜色里蹒跚走来一老人。那是红的父亲,他正走向一排在长凳上坐着闲聊的留守老人们。他们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一个乡亲好奇地打量着我,客气地问:这是哪里的客人?红说以前在我们这里教过书的老师呢!他们很诧异,一个个睁大眼睛看着我。20年,物是人非,怎会记得我曾经稚嫩的脸庞?我有点不识趣地询问,年轻人都去哪儿了?我以前的学生怎么全不见人影?红的父亲告诉我:年轻人有出息的在高楼大厦里当白领,没出息的也都出去打工了。只有过年时回家看看,没过几天又背上大包小包各奔东西了!村里剩下我们这些七老八十的老头老太,守着老门老户,喂几只鸡,种一点田园……说完,他重重地叹了一口长气!
  黑夜如水流一样漫了过来,那些老人们坐在长凳上乘凉,边吸烟边絮叨田里的农事、家里的琐事……山风沁凉,鸣蝉声声。我站在一旁听着,他们的言语有些沉重有些无奈。这些可怜的老人,他们无法进城,城里也不是他们的天地!他们眷恋故乡,只有这里才接近泥土,才是他们真正的根,也只有在这里他们依然可以互相依偎取暖,一起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起聚拢话说当年。
  夜色阑珊,我和红草草用了晚餐,离开那个乡村,去仙游城关,然后又一次分手,各走各的路。红的母亲站在路边,看得见她老人家眼睛有点湿润,而我的喉咙也好像被什么哽着,连道别的话也说不出口,只是紧紧握着老人家的双手不放。红说看望父母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少了,我说我们在这里团聚的机会可能也不会再有了……回望红家院前的那棵木槿花,不再灼然嫣红,是昨夜的雨消退了它的颜色么?!
  车子在曲曲弯弯的山路上盘旋而下,我们一路无语,偷眼看红,她的眼眶湿润。望着那山的方向,夜色已沉沉,突然之间,我又开始特别牵挂起那地方来。心中蓦地涌上两句崔颢的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