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故交
【发布日期:2016-04-20】 【来源:】 【阅读:次】【作者:麦芒】
前几日我跟随作协采风团去常太采风,不意探到了一户故交。
  准确地说,这户人家的老主人是我故去的爷爷的交好,遗憾的是这次探听的结果是这位故交业已不在人世。
  我之所以对这户人家念念不忘,是因为小时候我曾随我爷爷徒步从平海老家来到这家做过一次客。那时我尚未入读小学,想来距今有三十余年。
  时隔多年,我犹记得那是个明朗白净的日子,一大早,我们便在公鸡的啼明中出发了。一路上,天地间简单得似乎只剩下头顶的几只飞行物和路边陈列着的一些碎石片。路是那么狭窄,看不到一辆车子,又是那么通畅,因为根本就没碰到几个行人。我的爷爷一米八六个子,疾走如飞,我大概六七岁光景,一路小跑着跟他。不知走了多久,我们终于搭上了汽船(应是上了东圳水库路段,当时通往城里的山路还没开辟,我们走的大概是小路。),盖是太劳累的缘故,我在汽船里迷迷糊糊睡了过去。下船的时候,我粗心的爷爷居然丢下了我,后来是一位好心的老奶奶帮我牵下船找到我爷爷的。上了岸,我们继续赶路,到黄昏时分,终于到达我爷爷的朋友陈文兰家。后来我知道,这个村子叫渡口。
  不知是赶路中    破了鞋,还是我原来就穿着一双旧鞋,在陈爷爷家门前埕上歇脚的时候,我看到好多人围了过来,啧啧惊叹:“界外人也穿破了洞的鞋子哪!”我那时还不是懂得羞怯的年纪,但独独记住了这句话,因为在我们家乡,小孩穿这种脚尖破了洞的鞋很平常,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惊奇。后来我理解:在当时他们的眼里,一定是认为界外的经济比山区发达得多。
  长大以后,我从父亲的嘴里,陆陆续续地听到了一些故事。
  我爷爷和陈文兰在年轻的时候就因为生意之事认识了。我父亲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据我父亲口述,在那个时候我爷爷和陈文兰就有了生意上的来往。他们当时的生意手段非常纯朴,我爷爷从沿海运鱼入山区卖,再从山区带一些草纸(当时点火用的东西)回来卖,利润非常低。有时我爷爷也会从山区运一些杉木板材出来,以备盖房用。到六十年代,因文化大革命故,我父亲被迫停学,从那时开始,我父亲接手了爷爷的生意。我父亲第一次做生意才十三四岁光景,仗着爷爷给他画的一张地图,一路摸索到常太,大概也是运鱼带草纸的买卖吧。后来,生意路子有所拓宽,运一些沿海的薯片和花生油去卖。父亲说,他当年胆子真大啊!从家里装了两担花生油(每担七十多斤,这油是从粮站购买的),请人用三轮车运到城里(花费1.40元),然后父亲挑一担,花0.20元请人挑一担,挑到岭头尾(今常太松峰村)去乘汽船(人油各0.15元载费),下了船后,再花0.50元请人从王宫挑到渡口,最后由陈文兰的妻子阿四带他到各个小村子去卖;家里购买花生油一斤0.87元,经过这么多周折后也仅卖1.10元。(而且,生意是有冒险的,有几次,他的花生油居然被邻近仙游的一个村部没收了。)而当年一次生意能赚得十几二十元钱,又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之事!有一次父亲说这事的时候忽然带了一句:你看当时的人多实在,如果他们挑着一担油走了我一个小孩子家也没办法呀!
  我想那个时代的人,就是这么实在地走过来的,就如我成年以后,屡次回忆起的陈文兰爷爷一样。
  父亲说,陈文兰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生意人,一生赚了很多钱,不过这人却是非常的心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的家乡非常贫困,很多人除了下田干活,不知道该如何做点其他营生糊口。陈文兰鼓励乡邻做线面,他入冬借给大家生意本,约定开春用麦糠抵钱。当年农村几乎家家户户养猪,而且基本都有养一两头产崽的母猪,养猪的主料是麦糠,他借给大家钱的本意是收购糠贩卖到市场上。结果开春的时候糠涨价了,很多人家居然不肯给糠,又没钱还债。陈文兰看到大家生活都不容易,这事居然就不了了之。陈文兰后来还带他孙女来到我家乡做方糕买卖,此事不赘述。
  大概是八三、八四年的时候,我的父亲突然对货车运货的生意感兴趣,陈文兰又慷慨解囊,借给我父亲七八百块钱买了辆货车。未曾想我父亲虽年少时做过生意,成年以后却再无在这方面创过佳绩,他创业无数,却未能守业,家道日渐衰落。很多年间,我只见过上门讨债的,未见过安安稳稳地过一大年。在我记忆中,我父亲一直未还陈文兰这笔钱。开头几年我还见他来过家中,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后来我母亲过世,他再也没提此事。
  2011年元旦,我跟弟弟提起家中这笔未还之债,于是我、弟弟、叔叔三人,凭着一个地名和一个人名,终于找到了陈文兰家。
  彼时陈文兰还健在,只是身体已不够好,从床上下来时颤颤巍巍,一副风雨飘摇的样子。当年我眼中白净儒雅的陈爷爷,已彻底变成一个耄耋老人。陈家奶奶阿四倒还健朗,还在屋后种了一片菜园。见我们来,陈爷爷硬要阿四煮点心给我们吃。弟弟见阿四年纪大了,叫我去帮忙烧火。我凑到灶前,看到他家烧火还是我小时候见到的方式,用一根竹管对着一个进风口吹风,烧的也还是我小时候见到的山上讨来的枯树枝。显然,老人们更习惯过去的生活方式,煮出来的点心也是过去的味道——一碗线面加几块肉。陈爷爷跟我们谈起他的家事,说他曾在半山腰上盖了九间房,那是他一辈子的积蓄,不意被一场特大洪水冲个精光。现今的房子是儿孙盖的,所谓享了儿孙福,说那话时我尚能从他的眉梢看出了一丝遗憾。是啊!谁不想让他一辈子的奋斗在后世中留下一点痕迹呢?
  这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再回首时,世事依稀而故人不在。前缘就是这么飘逝,而后人焉记得几许!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