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阅读苦难
【发布日期:2016-04-02】 【来源:】 【阅读:次】【作者:蔡爱兰】
杨绛先生在《百岁感言》中说过,“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这打磨、研细的过程,实际就是漫长而痛苦的淬炼,过滤掉种种的杂质,将生命一点点提纯,逼得你将人性中最坚韧最顽强的那部分力量释放出来,去对抗和超越沉沦的现实。
  逆境是多数人生不可避免的。那种迷惘、怯懦、痛苦与挣扎的过程,让人如入地狱,一遭心酸百遍尝,旁人不能分担一二。再进一步,一个人身处绝境之中,要么逼疯自己,要么绝处逢生。而经历过后者洗练的人生,境界相对地变得更加开阔,更加深沉博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苦难的灵魂往往能蕴蓄出博大动人的精神力量和浩瀚深邃的心灵世界。
  近来读史铁生的文字,仍觉感动与震撼。它就像一剂心灵良药,专治骚动不安的灵魂。最早接触他是在高中语文课本节选的《我与地坛》一文里,他平静而深沉地叙述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反复咀嚼话里的深意。关于生死问题,很多时候被日日忙碌的我们自动忽略了,可清醒的时候又无法躲避,尤其面对周遭的意外伤亡时,简直久久回不过神来。昨昔今朝,斯人已去,不过刹那,思之令人无比沉痛。唉,连大书法家王羲之都要慨叹“死生亦大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可在这里,他居然把死当成节日,告诫我们对待死亡大可“不必急于求成”。这种坦然、从容、豁达的态度,是用多少痛定思痛换来的,大概只有他自己深切了解。在经历了青春而双腿瘫痪,人生毫无出路的悲凉后,他也曾深深颓然过,苦闷过,忿恨过,煎熬过,可最终还是释怀了。当轮椅的车辙日复一日碾过那条通往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废弃古园的必经之路时,在与地坛里的花花草草静默相处的那些日子里,他的心一天天打开了,渐渐地终于看到了活着的希望,认清了自己的灵魂,同时获取了生命给予的启示。
  对于那些遇到一丁点儿挫折就一蹶不振,寻死觅活的人来说,他的这些经历和感悟真真犹如当头棒喝,细细琢磨下,难道不应为自己感到羞耻吗?一个人,求死很容易,活着却很难,要披荆斩棘,要不断超越自己。细想,在种种困难面前,人的心理承受底线究竟在哪里?面对命运加诸身上的种种不公,怎样才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思索良策,让生命的列车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继续健康运行?人活在这个世上,一颗心到底可以承受多少的颠沛流离?
  可毕竟,要卑微生存着,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坐了几十年的轮椅后,他深刻体悟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灾难可以随时降临,毁灭你所拥有的现世的一切幸福,而人却不能准确把握、化解。狼藉过后,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只能是让自己变得乐观一点,豁达一点,坦然面对。笑看风云。《病隙碎笔》中,他真诚地写道:“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多少人与命运狭路相逢,节节败退,除了怨天忧天,自甘堕落,甚至于毁灭自己,似乎也没有更多的想法和做法了,更不用提“庆幸”二字。难道你要我庆幸自己还活着?不,我已经够惨了,不是吗?!
  没有最糟糕的境遇。境遇于心,大小不同,关键在于你的心态,在于你的心灵是否有足够的包容力。面对一个个未知的明天,我们何不如多一些期待,少一些惶惑和不安。与其整日活在莫名的惊惶之中,不如享受当下的每一刻,积极面对,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善待身边的亲人、朋友。一个人要想幸福其实很简单,那便是知足常乐。
  在史铁生看来,这个世界的本质很有可能就是残疾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我的梦想》一文中,他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奥运会上,约翰逊战胜自己的偶像刘易斯,让他感到十分沮丧、痛苦,一连几日闷闷不乐,感觉自己比刘易斯还败得惨,还迷失得深重。后面他终于想明白了,人人都有一个不能跨越的“局限”。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对待自身的狭隘和局限,也就很难把握幸福,理解幸福,只会让自己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最后,当他得知约翰逊跑赢刘易斯是因为服用了兴奋剂,可家乡牙买加的人民却依然包容他,抚慰他,欢迎他回家,不禁让他感动感佩至深。于是,他智慧地反诘道:“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对于“残疾”这件事,他显然比旁人感受得深,也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一个人肉体的残疾,眼睛是可以看到的,并且可以加以治疗,灵魂的残疾却往往隐藏很深,然而也是更致命的。细想,或多或少的,我们每个人在心理上、灵魂上都存在着一些缺陷或残疾。我们人身上所烙刻着的脆弱和阴暗的因子,那些悲观、懦弱、孤僻、猜忌、凶残、冷漠、刻薄、焦虑、自暴自弃等等心理,更甚至于极端变态心理,难道不是一种残疾吗?
  史铁生以文学之笔探讨人的生死问题,少了形而上的枯燥和玄奥。这些文字平静、质朴、纯粹,阅读时直抵人心深处。读他的充满哲思的文字,你会深刻感到,文字的厚重不在于字面上的华丽张扬,而在于平静叙述中特有的情感张力。读余华的文字也能感受到这种力量。阅读者一旦进入那种特有的语境之中,便觉得身心为之开阔,有一种无声的力量慢慢积聚心中。
  挣脱苦难的枷锁,走出心灵的困境,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精神之路。可是,能救赎灵魂的,到底只有自己而已。史铁生是,司马迁是,苏东坡也是……难的是,他们不仅救己,还用手中的椽笔和心中蕴藏的能量,救赎了苦难中的人们。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问问自己,你的选择是什么?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