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将进酒》说
【发布日期:2016-01-30】 【来源:】 【阅读:次】【作者:苏煜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2002年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第14课是唐李白的《将进酒》诗。
  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鉴赏说明》是这样说的:“当时诗人45岁,在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胸中郁积很深。这首诗以借酒浇愁为中心……作品的前十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这时的唐帝国毕竟还算是一种‘盛世’,它的强大国力还在自觉不自觉地鼓舞着当时的士大夫们积极上进,奋发图强,所以李白在失意的悲哀中仍能透露‘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充分自信。……‘钟鼓馔玉不足贵’以下十二句诗人对朋友的劝酒辞。‘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是择其一偏而言之,是一种奔放豪迈者的牢骚……整首诗把深广的忧愤与强烈的自信,把苦闷的内心与狂放的举止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正是诗人真实的个性与他充满矛盾的思想的自然流露。”
  对以上《课文鉴赏说明》的说法,笔者有不同的意见:
  一、“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胸中郁积很深,这首诗以借酒浇愁为中心,抒发感慨……”这一点说的不明。
  首先剖析李白在政治上的抱负是什么?李白是想得到皇帝的重用于一方为官,然后施仁政,福泽于一地,上报朝廷,下慰黎民,中可光宗耀祖,名垂青史吗?非也。
  李白思想倾向是道家的。据《诗仙来历》说:“他不屑于当时的士子热衷的科举之路,遍历名山大川,求仙访道,服食丹药,对于道家思想和道家仙术十分信奉。他睥睨世俗,不屑一顾,终日醉酒,天子呼来不上船……飘飘然遗世而独立……所以被称为诗仙。”他的政治抱负是什么呢?是无为而治,是反对设官治民的。说他“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是不实之辞,况且道家对得失看得很淡泊。所以“这首诗以借酒浇愁为中心抒发感慨”的说法是牵强的。
  二、“作品的前十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这句话说得与事实不符。
  据《松窗录》中说:“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辞三章。白欣然承旨,犹若宿醒未解,因援笔赋之。其辞曰:‘云想衣裳花想容……’”。这三首诗大得唐皇帝的赏识:“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皇上从此认为李白比其他学士优秀)这李白怀诗学之才不是不遇,而是遇到了大人物——皇帝,还被皇帝大加赞赏,何来怀才不遇之说。
  三、“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二句《课文鉴赏说明》说:“这是择其一偏而极言之,是一种奔放豪迈的牢骚,最后又引出当年曹植的狂豪来和自已作比,自已尽管没有曹植那样的经济条件,但自已拼出去卖裘马,也要和朋友们尽情地乐此一回。”这说的也不够全面。
  李白为何要拿曹植自况:一是曹植放浪形骸的性格与自已相同;二是曹植也非常有才,据《南史谢灵动传》中说:“谢灵运堂曰:天下才共一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从此始有“才高八斗”一辞);三是曹植与自已一样狂饮。曹植在《名都篇》里写道:“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在李白看来,“自古圣贤”指的就是儒家圣贤们,他们主张“学而优则仕”,与道家提出:士学成后不要去当官,应隐入山穴,洁身自好,不尚贤是背道。而被称为“圣贤”的儒家们,其学问加在一起只不过一斗,而狂饮者的曹植一个人就独占八斗才。诗中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恰如其分的,并没有“择其一偏而极言之”的意思。
  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课文鉴赏说明》说“这时的唐帝国毕竟还算是一种‘盛世’,它的强大国力还在自觉不自觉地鼓舞着当时的士大夫们积极上进,奋发图强,所以李白在失意的悲哀中仍能透露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充分自信。”
  这个鉴赏说明之意是说李白相信自已怀才必遇,高官必得,不但能遂平生为官之愿,而且在落魄时“散尽的千金”必将在官场上要回。
  这个说法有违诗的原意。
  李白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说天生我的才学虽不能如曹植一样被人誉为“才高八斗”之千古奇才,然而,我李白在当时也被人誉称为“太白星精”。唐朝的贺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清朝王士论汉魏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之耳。
  从贺、王对李白的评价看,李白的才学当与曹植、苏轼比肩。
  才高八斗的曹植和太白星精的李白,这两个人所产生的作品何止千金乎。
  所以,李白诗中的“千金散尽还复来”并非是天生我的才必定用在官途上,然后再从官途上捞回“散去的千金”而实指自已的才学所产生诗文价值之“千金还复来”。
  说的客观些,李白所怀多是学术之才,慢说他的思想倾向是道家,即使是儒家的,也不宜在仕途上混。例如说皇帝叫他回书,他竟然要高力士脱靴,谁不知道高力士在朝中的份量。如想高官,断不能如此羞辱这宠臣给自已将来官途上设置障阻。
  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课文鉴赏说明》说这几句是作者“深感人生易老的悲哀”。这与原意不符。
  头两句是活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之意。”孔子站在长江岸上对弟子们说,流逝的时间如同东去的流水,光阴一去不复还。
  李白在这里是说:不要说普通的长江之水一去不复回,就是贵从天上来的黄河之水也是一样一去不复回。这是为下两句“不要说平民百姓,就是贵为天之娇子,王候将相都一样要经历生老病死,终难离七尺黄土,而且这生老病死也不过是一瞬间。”作铺垫。
  正因为人生一世的短暂,所以“人无百岁,讲用千年”的信条在李白看来是必要;在道家看来,对财物的享受也是有限的,“大厦千间,夜眠七尺”,所以对金钱看得太重也是不必要的。那么,必要的是什么呢?水到渠成地接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千古佳句了。
  所以诗中说人生短暂是为“须尽欢”作垫,说明“须尽欢”的理由和根据。并不是说“深感人生易老的悲哀”。
  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也不只是像《课文鉴赏说明》说的“诗人对朋友的劝酒辞”。
  这两句是针对“古来圣贤”而言的。古圣贤们提倡礼乐,美好的食品,边吃边鸣钟击鼓作乐。李白认为这些都不值得珍贵,最可珍贵的是什么呢?就是“饮者”的“长醉”,因为饮者虽“长醉不复醒”但“留其名”,而所谓的圣贤“皆寂寞”。这就是儒家们所宣扬的“大丈夫名垂千古”却“皆寂寞”,而道家所宣扬的不争名利,不“尚贤”,却“留其名”。
  “但愿长醉不复醒”这句还可能借喻道家“打坐”间所达到的“入静”状态。打坐入静时可忘却一切烦事而进入到一种飘然欲仙的空灵境界。
  从本文说开去,笔者认为,分析古诗文及其他古代作品,应与作者的思想倾向联系起来,与当时的背景联系起来,否则会走调。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