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认识莆田老乡王文贤,但我清楚记得王文贤先生是在《福建日报》副刊“武夷山下”发表若干篇散文后,获得“福建文学新人奖”时引起福建文学界同仁们的注意。我读过他的散文作品,恍惚间觉得他营造的文学世界,字里行间透露着些许的熟悉,些许似曾相识的话语。 三、五年之后,在一个画室里与王文贤先生相识,经友人介绍,才知道他是福建书法界一个崭露头角的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师承福建师范大学朱以撒教授,正在攻读书法博士。在我最初印象里,王文贤先生不擅于言谈,不擅于自己的感情表达,但透露着坚韧、高雅、超俗的艺术气质,尤其是他在谈论中国书法时,那种“心高气傲”,那种“心无旁骛”、那种“心神贯通”,你不得不佩服一个艺术家的精神追求,那样义无反顾的执着与追求。 我喜欢王文贤的行书,天马行空,信手拈来,一笔一划透露着深厚的书法功底。但王文贤却执着于楷书,特别是行楷,他的楷书端正稳重,立感浑成,字与字之间组成坚如磐石的结构与内力。在常人的眼里,楷书是生硬、僵化,或千篇一律,而在王文贤的心中,正是楷书赋予他蓬勃的创造力,以不变应万变,他从千锤百炼的楷体中,领悟书法的千变万化,渐悟自成一体的书法之道。 为了自己心爱的书法艺术,王文贤辞去了年薪丰厚的“铁饭碗”,成了“北漂”文艺青年中的一员,我仿佛看见一条北往的阡陌上孤独的背影,坚定而又高贵,寂寞而又灿烂,上天为他铺向一条走向孤独的艺术之路,必定也为他打开一扇通向成功的希望之门。 在莆阳一条浩浩荡荡的书法艺术河流中,每一个朝代都伫立着一二个大师,唐朝林藻、林蕴,宋代蔡襄、蔡京、蔡卞,明代周瑛、洪珠,清代郭尚先、江春霖。正是莆阳绵延着这么一条生机勃勃的艺术血脉,王文贤先生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有着非同异常的艺术价值,在那条他坚忍不拔的艺术之路上,已渐行渐远,我已看不见他匆匆追赶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