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表演艺术家黄宝珍唱腔之美、音色之醇、音域之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唱腔具有越剧名旦王文娟、香港歌星奚秀兰的混合韵味。观众不会忘记,黄宝珍那清亮宽厚醇美的金嗓子从莆仙戏浓重的后台音响中挣脱出来,激荡空间、缠绵萦绕心中,字字句句尤听得分明,人们已完全置身在剧情中,仿佛不是在剧场里…… 我是一位迟到的黄宝珍戏迷。早期无缘目睹黄宝珍的舞台表演,我小学尚未毕业时,黄大姐已是一名文化部授予的高级知识分子。学业结束后我参加省委“四清”工作队,也无缘见到莆仙戏。接下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内乱,不单莆仙戏遭殃,大概黄大姐也吃了不少苦头。那个年头,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会遭到排斥与磨难。改革开放后,文学艺术及戏剧开始复苏并繁荣。几年前,在编纂地方志时,我准备为几个民间戏曲唱词进行整理,对流传莆仙甚广的《春江》、《梁祝》、《百花亭》等唱词进行比较,发现一些方言唱词与古汉语和粤语的差异以及唱词中存在的错字与白字等。为了反复比较,没有机会看黄宝珍表演,只好借助音像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剧目。黄宝珍早期的《春江》、《梁祝》与《百花亭》等的演唱,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在观赏过程中,渐渐被她无与伦比的独特音韵和渗透心田的唱腔所陶醉。我自制二盘她演唱的录音带:一是《春江》以及她与吴镇芬合作的《梁祝》唱段,二是她与王玉耀先生合作的《百花亭》。在反复的观赏中,她的委婉曲折的演唱,尤其是她胸腔共鸣的音色、滋润的歌喉、广宽的音域、醇厚的韵感与清晰的吐字,使唱词意幅、音调节奏与语势感情相溶相衬,令人如醉如痴。黄宝珍演唱技巧有与越剧名旦王文娟异曲同功之处,如王文娟在《黛玉葬花》一段中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不教你陷落污泥遭蹂躏”;《焚稿》中的“如今是知音已绝,诗稿怎存”、“万般恩情从此绝,只落得一弯冷月照诗魂”等处,与黄宝珍《百花亭》中的“擅进百花亭里,本该斩首受典刑”;《梁祝》中的“论姻缘,前世结得来”、“奴共兄同窗三载余,谁料兄你今日身赴幽冥”等在揭示人物感情细微变化处,演唱使用高低起伏、节奏顿挫的方法,赋予人物更加鲜明的音乐形象,在《千里送京娘》与《高文举》中,这种演唱方法也时有可见。黄宝珍唱腔音韵也与香港歌星奚秀兰一样清洌甘醇、沁人肺腑。那特有的润泽光滑和甜美细赋的嗓音更加突显出人物内在情感,使观众难以忘怀。黄宝珍唱腔极具吸引力、穿透力和亲和力,难怪有位名叫吴东叔的痴迷观众,他年轻时听过黄宝珍的《望故乡》,后来辗转到台湾,几十年后,还没忘记,2003年从台湾回莆田时,他特地去拜访了黄宝珍。可见黄宝珍唱腔令人倾倒的艺术魅力。的确,每每听她的演唱,每每觉得韵味无穷。无论是旋律舒展、节奏明快的还是情深意长、哀怨感伤的,都深深地打动了人心,仿佛我们听到的不是黄宝珍的声音,而是跃然欲出的剧中人物的情感倾诉,从而产生共鸣,与剧中人物同命运共悲欢。 黄宝珍的表演技巧同演唱魅力一样,令观众赞叹叫绝。特别是处理人物个性与内心世界方面,她极善描摹人物神态,以细腻自然微妙的动作,传释出人物内心复杂的感情。如在《百花亭》中,郡主在打发众婢与花佑出亭后,试探陆云的婚姻情况,以“暂赦了你,不知情”作为感情启发,用扇轻拍陆云臂,然后深情注目陆云,似有点撒娇,但又不太过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金屋阿娇羡慕英雄的那种欲言还休的羞涩感。当陆云告知她尚未婚配时,她不好意思地侧身用扇遮脸并莞尔一笑,释露出闺女内心隐蔽的期待,真是惟妙惟肖。在《千里送京娘》中,当赵匡胤用棒帮京娘挑起绣鞋时,京娘不但没有一句感谢话,反而突然来个“啐”,这一微妙的反常的动作与神态,把京娘内心在等待爱的呼应的失落感,十分生动地表现出来,此时无语胜有声。在其他的剧目中,多有黄宝珍通过眼神、细微动作与唱腔的完美结合,处理人物内心感情,这种高超的表演,实在不愧是名家风范。看了黄宝珍的眼神表演,使我联想到英国作家艾米利·勃郎特的一句名言:“他的眼睛看人很能深入。”黄宝珍就是以这种“看人很能深入”的眼神和她独特迷人的唱腔把剧中人物给演活了。 黄宝珍,确实是一块无价的文化宝珍。她不单是父母和家人的宝珍,也是莆仙人共同的宝珍。但愿黄大姐健康长寿,永葆青春,为莆仙戏艺术作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