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亲民”与“新民”
【发布日期:2013-05-03】 【来源:】 【阅读:次】【作者:林劲松】
    《大学》开门见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成年人教育的宗旨是提高道德品质修养,做到亲近平民百姓,把各样事情(读书和实践)办得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作者认为,无论是谁,是君是臣,还是民,都要从思想上树立“亲民”这一关键性问题。1030年,宋仁宗首创启用《大学》篇,所要解决的正是这个关键性问题。宋朝以前之所以冗官冗兵,积贫积弱,就因为没有解决好亲民问题。
    朱熹《四书集注》说:“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在这里,词不达意。对谁亲,是个根本性的立场问题。《大学》认为,人们对父母亲,对兄弟姐妹亲,是对的。但是仅仅这些还不够,还要对平民百姓亲。所以,“亲民”是《大学》的新境界,是秦汉时人对新的历史时期人际关系的一个哲学认识。君亲民,臣亲民,民亲民,是成年人教育的起码要求。这就要求成年人先当“学生”,向老师学习,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认真读书,向从未见过面的人学习,最终把立足点移到了爱民亲民这边来。
    程朱理学之所以把亲民说成为“新民”,除了对平民百姓缺乏感情之外,还因为治史不得法。他们在历史研究中,不是像孔夫子那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而是相反,实行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所以,注释往往没有到位,随意性多。例如据《论语》记载,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在这里,“君子”精通上层建筑领域政治思想建设,念念不忘以德教为主、以刑法为辅治理天下。“小人”,前者是农民,因为古代中国是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90%左右。农民爱土地,无不想拥有一块可以养家糊口的土地,所以他们“怀土”。后者是古代中国四民即士农工商,约占全国总人口95%左右,他们无不希望政府实行惠民政策,所以他们“怀惠”。短短一句十六个字,和盘托出孔夫子构想和谐社会的设想:君臣“怀德”、“怀刑”,依法治国,老百姓“怀土”、“怀惠”等才能一一得到落实,和谐社会才会降临人间。相反,君臣要是“怀财”,与民争利,例如周厉王,那就会破坏社会的和谐,出现可悲的社会动乱。与此同时也反映孔夫子教学特色,言简意赅,把君子、小人各个特征点了出来,让学生将来为政时注意落实。
    但是,朱熹《四书集注》却说:“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矣。尹氏曰:‘乐善恶不善,所以为君子。苟安务得,所以为小人。’”在这里,注释没有到位。由于程朱理学搞一刀切,简单化,在《论语》里不论什么内容,“君子”都被被矮化,混同于普通老百姓;“小人”则被丑化,所以君子变成了只不过“乐善恶不善”而已,小人却是什么“苟安务得”。更可悲的是孔夫子那句话被解释得面目全非,农民爱土地、惠民政策这两个内容不见了。
    又例如,“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孔子的话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短短的一句十二个字,就把古今学者不同的心态和盘托出,十分形象。
    孔子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乐于为人办实事。他创办私学,广招学生,图的是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拿自己的学识去“为人”的行列中去。据传,孔子的学生三千,贤人七十二,有着显著成绩。孔子时代是大变革时代,由于变革的需要,创办私学者日益增多,“今之学者为人”成为新的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但是,程朱的用心得失观却是“为人不如为己”。在《四书集注》里,朱子说:“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笔锋一转,“为人”变成哗众取宠的了。又说:“程子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愚案,圣贤论学者用心得失之际,其说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于此明辨而日省之,则庶乎其不昧于所从矣。”在这里,程朱说来说去无非是把孔夫子“今胜古”变成了“今不如古”。很显然,谁要是信以为真,接受了这个解释,那么他也要跟着犯错误。
    再例如,在《论语》的《述而》篇里,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句话集中地阐明了孔子对历史文化遗产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学习和研究。“述而不作”是原则立场,大意是说,对历史文化遗产要认真思考,详细说明,力求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决不能断章取义、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添枝加叶。这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的述著贵在货真价实,保持原状;不真实,也就失去了述著本身的价值。对于孔子来说,述而不作,传授的是真学问,真知灼见,才能不断吸引和稳住前来求学的人,使他们学有所成,最终形成富于生命力的学派。否则,著述无原则,无章可循,变幻无常,恰恰证明作者自身没有实力,谁还要拜他为师呢?!
    但是,对“述而不作”这样重大课题,在《四书集注》里,朱子却把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原则立场神化了,说什么“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言下之意是学风无关紧要,只要是“圣人”,就可以偷梁换柱、断章取义,随心所欲,胡说八道。他甚至于还说孔子也可以这样做,只不过是因为他太谦虚了:“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这说明,程朱理学完完全全是被自己错误的治史方法拖垮掉的。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时年19岁。那时复杂的政治气候让他投入了理学家的怀抱,这是他的不幸。后来他撰写的《四书集注》,所选用的不是宋朝中期儒家学派对四书章句的真知灼见,而是理学家的观点,所以只能称之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