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在读书中寻找“飞来妙想”
【发布日期:2013-04-26】 【来源:】 【阅读:次】【作者:方敬杰】
    读书时,很多时候,我感觉读的不是书,而是灵感。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读一本好书,尤其读到精彩的地方,脑袋一激灵,突然找到了一种顿悟的感觉。这种感觉,有时像悬案告破,令人拍案叫绝;有时像久旱甘霖,令人畅快淋漓;有时候,是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慰;有时候,又是一种“踏遍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惊喜。日本哲学家梅原猛先生曾在著作里提过“飞来妙想”这四个字,意思是“灵感突然涌现”,用来形容这种感觉就恰到好处。
    读书当中能有“飞来妙想”,是阅读的一种极佳境界,也是精妙所在。这种精妙,让我们沉浸其中。首先,这种灵感是与高尚的人开放交流而获得的陶然境界。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不分古今,无论中外,每一本书的作者与读者,总透过刻印在书籍上的字字句句,让彼此的心灵得以紧密地相互连接,也让彼此的灵魂得以亲密的、开放地、持续地对话。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的交流给予我们的,是超越现实阅历的非凡收获。就像知己密友一样,伴着朗月风清,畅谈中不断获得启发,让人击掌而叹、兴致渐高,最终到达一种陶然的境界。例如读曾国藩的《家书》、《挺经》两本书,就如同与这位外王内圣、文韬武略、传奇一生的人物对话,同时在参悟中反躬自省,从中受益。其次,这种灵感也是与未知的自我一次次邂逅的情感迸发。读书给人带来沉思,就像对着一潭幽深的湖水,在若隐若现的倒影中去看清自己的模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每读一本书,就是与未知自己的一次邂逅之旅,当你在其间发现一个自我身影时,情感就在此时迸发,飞来种种妙想。例如阅读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你看到书中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别人怎样”,而是点着自己鼻子说“你要沉思”,这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己剖析自己、说服自己,就好像面对着镜子,看着镜子里自己的各种身姿,然后在未知自我的世界里翩翩起舞。再者,这种灵感是“行”与“知”在读书时光里碰撞出的绚烂火花。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在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百般思虑也没有办法,但可能就在那么一瞬间,由于看到一本书中的某个佳句或某个观点,甚至是看似无关联的字句,我们灵感爆发、头脑顿悟,思路立即浮现脑海,问题就这么迎刃而解了。这种感受便是“知”与“行”碰撞产生的灵感。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蕴含着求知与实践的辩证哲理。但路走远了,难免疲乏;书读多了,难免惘然。我们若能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之间,捕捉住瞬间绽放的灵感,用书中知识反思我们的实践,用实践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在“知”与“行”的世界中激发出共鸣来,那么“知”与“行”的旅程就变得快乐异常。就拿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这本书来说,他提倡大家“学点哲学,终身受益”、“学了哲学这智慧学,才能不吃糊涂亏,不占糊涂便宜”,读了这本书后,若能理解领悟、举一反三,我们能找到很多生活管理的规律和化解各类建设矛盾难题的方法。
    闲来无事乱翻书,有什么比这“飞来妙想”更令人惬意?层出不穷的灵感,汇聚成河,润泽心境。长此以往,我们便会觉得读书的风韵意致与之前大不相同,工作的视野也比以前更为广阔,人生的境界也大不一样。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