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喜庆的高雅与民俗的脱俗
——李耕《富贵寿考》图评析
【发布日期:2012-07-27】 【来源:】 【阅读:次】【作者:】

 

  19世纪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说:“重要的是看你怎么画,而不是在于你画什么。”(大意)今天我就用李耕的《富贵寿考》图为例来验证这一至理名言。
  《富贵寿考》图又称《福禄寿》、《三星拱照》图,是广受民间欢迎的祥瑞喜庆题材,系祝贺亲友乔迁、寿辰、结婚、得子、升迁等的最佳礼品,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了长期蛰居民间、擅长人物画的李耕经常创作的题材之一。
  不过提到诸如此类画题,难免会使人联想起节庆时家家户户悬挂、张贴在厅堂墙壁上大红大绿的年画,那些对艺术性要求不高,以渲染吉庆氛围为主旨的印刷品以艳丽的色彩,细腻的描摹,近似的构图引起许多对艺术略知一二者的不屑,以至一说起此类题材,必先入为主地将之划归为“下里巴人”、“不入流”、“不登大雅之堂”之俗物,自觉不自觉地滑向“题材决定论”的单向思维中。然而与众不同的是,李耕的《富贵寿考》却会让大家从喜庆中看到高雅,从民俗中体味脱俗。所以,把该幅画作为个案深入探究,对于进一步理解、利用民俗题材,促进其艺术品位的提升,对于传统文化的发祥地、艺术需求愈来愈旺盛的民间,不仅大有裨益,而且十分必要。
  那么,李耕是怎样以神来之笔,让《富贵寿考》图脱其俗,成其雅的呢?
  如果从形而上层面论,固然取决于这位平民画家一以贯之的思想感情——不但力图用艺术来传递、满足父老乡亲的美好生活愿望,还要让淳朴的农夫田父享受到精神上的高雅。然而要将这一艺术理想转化为可视的、又能被人民大众乐于接受的作品。还得通过作者对绘画本身心手如一的步步落实。如对画面整体布局的经营、掌握,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神态的描写,对笔墨的娴熟驾驭、灵活运用,以至色彩的应用、气氛的渲染等等,所列这些,《富贵寿考》图都有精彩的表现:
  画面采用传统的人物组合式,以“福、禄、寿”三星为主题,加以少年、幼童,使之凑成“五”的吉祥数字。五个人物既在聚合中形成整体,又在整体中略成聚散。作者针对五人的不同年龄、角色赋予了不同造型和神态,使之显示出不同的气质。由是画面在谨严、庄重、稳定、博厚的整体感中洋溢着一股活泼、轻松、祥和的气氛,迸发出浓浓的人情味,缩短了历史人物抑或神仙与普罗大众的距离,给人以“三星”并不遥远,福、禄、寿即在眼前的感觉。
  接下去,我想再深入和具体一些,对本图人物的形象和神态一一进行剖析:三星中位列前面的老寿星,头着黑色方巾,烘托出老者的慈眉善目和雪白髯须。弯弓似的夸张体形让我们同时感受到仙风道骨的清奇与乡间野老的朴实。寿星的动作也极为日常化:右手执杖,左手牵着少年的手,神态是多么诚恳、亲和。相对于老者的躬身俯首,翩翩少年也禁不住肃立前躬,澄澈的眼神,饱含着对长者呵护、关爱的感恩。一老一少,在瞬间的交流中所流露出的那份真诚,令人过目难忘!
  居中是代表“禄”的身着红色官袍,头戴乌纱帽,手托如意的显贵。微翘的长襆,象征富贵的牡丹花,蚕眉凤眼隆准鼻,长须飘拂国字脸,挺胸腆肚,气宇轩昂,浑身上下处处显得高贵、儒雅、敦厚、清正。居后紧挨着的是代表“富”也即“福”的形象,富与贵原就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孪生兄弟,因而两者的面相基本相似,但相比于“贵”,富态中蕴含着的是谦恭、温良、厚朴,而决不像当今的一些暴发户那么浅薄与张扬。怀中抱着一天真无邪的小精灵,该是寓“多子多福”之意吧。
  再来谈谈笔墨与敷彩。与常见《福禄寿》图鲜见变化、缺乏灵性的线描大异其趣的是李耕《富贵寿考》图中洒脱、超迈、随意而充满灵气与高雅意韵的线条用笔。那些随着人物形体动态变化而产生出来的衣纹皱褶业经画家的艺术提炼、组合,随即生发出倾泄的快意和错落的美感。尤其是寿星左手臂弯往来自如的勾勒,把画师技巧和文人情绪媾合之自然率性发挥到了极致!如果说,这一部分线纹结构尚有前人遗迹可寻的话,那么护住孩童背后的福星袖口朝前所流泻出漫不经心的意笔,则归结于作者对真实物象变化时细微观察后的高度概括——生动中显现着透视和质感。正是这些出神入化的用笔,才使画面焕发出活泼的生机和新奇的魅力。
  该图的脱俗之处还在于画家的用墨技巧,“福星”衣服以大块墨色畅写,既稳住了后方又衬出头戴的蓝色方巾和怀抱的黄口小儿。“禄星”的乌纱,寿星的黑方巾,履头的浓墨,衣纹暗部的淡墨晕染和飞白线条的淡墨辅助,奠定了画面深沉厚重、古雅浑朴的基调。因此尽管画面五彩杂陈,但仍然十分统一,异常大气。
  值得一提的是,图中“降尔遐福,受天百禄,富贵寿考,宜尔子孙”题款,作者以浑穆朴茂的散氏盘为之,实属难得一见。书体契合画意,李耕自是了然于胸。孰料无意间,却使我们对其书法艺术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最后,我还想借解读《富贵寿考》图之余谈一点自己的体会,这就是对前人作品的粉本阐释以及为其创作理念、创作过程寻找理论依据,难免会携带主观倾向甚至臆测成份,但如是对构成画面形式几大要素的条分缕析,无疑会更具理性说服力和实证效用。循着这一方法继续研究,才有可能全方位地体解李耕是如何将民俗题材高雅化,又是如何将仙佛题材世俗化,高士题材平民化的高明所在。(黄叶)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