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内乡县有个古衙门,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县级官署门之一,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衙门始建于元朝,修复于清代,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让我感兴趣的是衙门的三堂有幅楹联,写着: 得一官不荣 失一官不辱 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 穿百姓之衣 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依鄙人之浅见,这幅楹联至少含有以下4层意思: 一是点出官之来源:“自己也是百姓”。尽管封建社会千百年一直沿袭着科举制度,有着范进中举后的百出丑态,也有着进入宫廷后翻脸不认原配的陈世美,但也出现了明镜高悬、铁面无私的包拯。这些大都出自平民百姓。既然“自己也是百姓”,那么为什么许多大官小吏们一上堂就来个“华丽转身”,敲打惊堂木,忘了百姓甚至恐吓百姓,继而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呢? 二是明确为官之作用,即“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说明为官一方就是一方的法人代表,即使是七品芝麻官,责任也重大,操有生死大权。用现代人说就是:为官一任,是造福一方还是祸害一方?是开拓创新还是平庸敷衍?事关重大,何等重要。 三是如何看待官位。得之“不荣”,意思是当了官不可自以为是,不可趾高气扬,不可骄横跋扈,不可狐假虎威。丢了官帽“不辱”,意在能上能下,不必把官位看得太重,不可只能升不能降,把个人面子看得高于一切。显然,能够在失去官位或者调离官位时,依然赢得当地百姓的爱戴,依然博得当地百姓的依恋,那就不失为一位好官。用今天的时代语言,就是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是简明点出为官之宗旨,即至少是在位时不忘民生,因为当官的完全是“吃百姓的饭,穿百姓的衣”,挥霍的是纳税人的钱财,怎能反过来剥削欺诈百姓呢?显然,当时是封建社会,还没系统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没有提出系统的“务实、廉洁、高效、奉献”的为政口号。 除此之外,该衙门内,大堂还有一幅“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国即负民,何忍负之”的楹联;公署院也有幅“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为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的楹联。这些楹联浅显通俗,道理简单深刻,体现出勤政为民的官德。作为封建时代的地方官,能自觉与百姓同等,视百姓为衣食父母,实属难能可贵,遗憾的是我们今天不了解那些官老爷们在位时的作为如何,当时当地老百姓的口碑如何。曾有中央领导莅临视察,对这些楹联予以高度评价。可见这些官联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可谓是句绝无仅有的警世名言。 看了这些楹联,不禁想起郑板桥的诗作:“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否听到“民间疾苦声”,有无“一枝一叶总关情”,把百姓的柴米油盐这些寻常事挂在心头,是为官一任的基本要求。 “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是封建社会进衙门的规矩。如今政府机关大院敞开,不少地方政府的入口处设着屏风,大字书写着“为人民服务”这5个毛泽东同志的手写体字,设置着党政公务公开栏,机关效能办公室还设置着举报电话,挂着“意见箱”……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 封建社会里,贪官污吏固然不少,但也确有一些两袖清风、为官清正廉洁者,如仙游的蔡襄,也是出身农民家庭,执法不阿,为政清明,朝野敬佩;郑纪一生清廉,忠言不讳,秉公办事。封建社会里,有些官吏们“文墨饱蘸”,他们为了励志克己,也为了弘扬清正的官风官德,喜欢在官衙悬挂楹联,其中有许多楹联不失为警世之语,值得今天的大小官员们特别是领导干部们引以为鉴。(刘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