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起袖子认真干 美丽莆田我践行
——记者节晚报志愿者走进木兰陂开展服务活动
【发布日期:2017-11-08】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吴林玉】



为了迎接11月8日第十八个中国记者节,11月3日,晚报记者志愿者服务队来到位于木兰山下的木兰陂清理卫生,以特殊的方式迎接自己的节日,为美丽莆田尽一份力。 当天下午,16名志愿者在晚报总编林新的带队下驱车前往木兰陂,路过木兰陂前的木兰溪左岸绿道,只见10公里长的绿道护坡上灌木、乔木相互搭配,护坡下溪水潺潺,许多人在此悠闲地散步健身,美丽的木兰陂绿道已成了广大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来到木兰陂,志愿者撸起袖子开始清扫景区的步道和草坪,有的拿起扫把把树叶、垃圾扫成一堆,有的负责垃圾装袋清理、有的拿着清洁袋拾捡烟头、碎玻璃等不易清扫的垃圾,林总率先拿起垃圾袋加入清洁队拾捡垃圾。大家不落下一个角落,不放过一张纸屑、一个烟头,充分发挥了志愿者不怕脏、不怕累的志愿精神。经过一下午的大清扫活动,木兰陂景区环境焕然一新,大家觉得能为践行美丽莆田尽一份微薄之力,这个记者节也过得特别有意义。



木兰陂资料:主干流长105公里的木兰溪是闽中最大的河流,也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受海潮顶托影响,古时木兰溪溪水经常泛滥成灾,给沿岸人民带来灾难。公元1064年,长乐人氏钱四娘在木兰溪将军滩上筑陂兴利,由于陂址选在上游出山口,未建成即被洪水冲毁。公元1075年,县令李宏奉召主持重建。公元1083年,全长219米的木兰陂终于建成。因陂建在木兰山下,故而得名木兰陂。 木兰陂建成后,彻底改变了莆田南北洋平原以往“只生蒲草,不长禾苗”的状况,具有“引、蓄、灌、排、挡”的综合功能,为莆田人民抵御自然灾害,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木兰陂工程由陂首枢纽、输水渠系、涵闸三大部分组成系统的灌区。至今,木兰陂仍然发挥着拦洪、挡潮、排涝、蓄水、引水、灌溉的重要作用。 木兰陂于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获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4年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清风润莆田 助残暖人心
激情绿茵 莆田“足”好 2025莆田市足球联赛拉开序幕
情系学子 慈善助残 我市举行爱心助学活动
永嘉街二期正式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