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因类风湿关节炎瘫痪近20年、家住平海的林先生,因呼吸不畅,家人打电话给王娇英。接到电话后,她放下手头的工作,心急火燎地往5里外的患者家赶去。到了林先生家,她顾不上擦把汗,就开始听诊,她发现病人处于心衰状态,建议立即转上级医院治疗。由于及时治疗,患者转危为安。 13年前,从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的王娇英分配到北岸工作,3年前调到平海镇卫生院工作,2023年4月开始当家庭签约医生。为了服务好每一位签约对象,她口袋里时刻揣着一本“健康记录册”,上面患者的病情、康复、医嘱等情况一目了然。 为了让家庭医生的服务做得更好些,她经常深入社区村居进行调研,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和服务期望,并为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如为老年人提供定期上门体检、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指导等,用实际行动诠释家庭医生的内涵,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据介绍,她负责的签约对象有2570人,其中有慢性病500人。在长期健康管理方面,她为村民建立详细的家庭健康档案,坚持开展慢性病筛查与随访,实现慢性病预防与管控的精准化。一次入户时,她发现王奶奶血压偏高,且不稳定,就让其家属赶快送医。后来,王奶奶及时住院治疗,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 此外,她还将健康知识普及视为己任,经常借助门诊、随访、宣传栏、健康讲座等渠道,向村民传授健康知识与防护技能。经过她的大力宣传,村民们逐步养成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定期体检等良好习惯,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医疗成本明显降低。 对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她定期上门服务,包括诊疗、急症处理等,其足迹遍布辖区的旮旮旯旯,践行了“健康守门人”的担当。比如为85岁褥疮老人戴大爷上门诊疗,是她暖心服务的一个缩影。“王医生,您看能不能麻烦上门一趟?我外公85岁了,卧床很久,褥疮疼得厉害,实在没法去医院……”7月28日下午,王娇英的电话里传来焦急的声音。电话那头,老人的外孙子语气急切,话语里满是对长辈的担忧。王娇英一边安抚对方情绪,一边提议:“您先别急,方便加下微信吗?拍几张褥疮的照片发过来,我请专科医生先看看,然后尽快过去。”添加微信后,看着图片里老人患处红肿溃烂的样子,她立即联系本院外科清创的副院长陈志鹏,以及分管护理的副院长黄海兰,“陈院长,您看这褥疮情况,老人没法动弹,咱们能否上门处理下并让黄院长一起同行?” 拿定主意后,他们三人带着消毒用品、清创工具和采血设备等,风风火火出发。到戴大爷家中,只见老人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因疼痛不时发出阵阵呻吟。王娇英快步走到床边,轻轻帮老人掖好被角,然后俯身在他耳边柔声说:“大爷,我们来给您看褥疮,陈院长是处理褥疮的专家,您别紧张。”暖心的安抚让老人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身体也放松些。陈院长在仔细查看创面后对家属说:“褥疮有点深,得清理干净坏死组织才能长新肉。”他边说边打开清创包,王娇英立刻调整床头角度让老人躺得舒服些,同时轻声地对老人说:“大爷,您别怕,一会儿处理完就不难受了。”老人听了,便配合陈院长操作。清创过程中,陈院长用镊子一点一点地将老人坏死组织清除掉。王娇英则守在床边,见老人疼得缩了一下,她立刻握住老人的手说:“再坚持一下,很快就好了。”处理完褥疮,黄院长就给老人采血检查,查看感染情况,以便对症下药,让恢复快些。 忙完这一切,他们就往回赶,临走前,王娇英特意把家属拉到一旁,向他们详细交代护理要点:“每两小时翻一次身,动作要轻,别蹭到疮口;用温水擦身子,保持干燥……”王娇英指着微信里之前的照片,仔细叮嘱:“你每天在微信上发张疮口的照片,我让陈院长看看恢复情况。要是有什么不舒服,随时给我打电话,哪怕是半夜也没关系。”老人的外孙握着王娇英的手再三道谢! 作为家庭签约医生,这样的上门服务对王娇英来说早已是常态。从慢性病管理到急症处理,她的脚步遍布辖区的每个角落。有人说她太拼,她却说:“家庭医生就是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我们多跑腿,他们就少受罪。”这些年,她和她的同仁们对患者的那份牵挂与责任,从未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