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秀屿区后海海域,220千伏上庄—天云线路工程正在紧张施工。碧波荡漾间,钢铁栈桥与平台巍然矗立。工作负责人吴松洋正盯着钢护筒安装的细节,对施工人员叮嘱道:“钢护筒的垂直度一定要把控好,接缝处的密封必须严实,丝毫不能马虎。这不仅关系到基础牢固度,更是防止泥浆外溢、保护这片海域的关键。” 该工程是福建省新能源发展与电网建设的标杆项目,建成后势将成为莆田地区沿海风电新能源输送的重要通道。其横跨五侯山、大蚶山风景区及后海围垦海域等生态敏感区。传统填土围堰施工方式不仅需要大量土方,还会大面积挤占海域空间,施工期间一旦发生污染,将对海域生物栖息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如何在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守住“生态红线”,避免海域污染,成为建设单位面临的首要挑战。 “针对2基位于海域的塔基,我们从工程设计筹备阶段,就明确了‘生态优先、绿色施工’的原则,最终确定用钢材搭建的临时桥梁和工作平台,替代填土围堰,用钢材制成的保护筒施工的方案,从根源上降低污染风险。”业主项目经理唐建新介绍。施工单位在每基铁塔的基础施工点,直径1.8米的钢护筒垂直插入海底岩层,形成一个封闭的施工空间。钻孔时产生的泥浆会被限制在钢护筒内,通过专用管道抽运至陆域处理场进行净化,全程不会外溢到海域中。 多年来,莆田供电公司致力于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坚持电网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通过应用“三联植被修复技术”,实现快速复绿,保持生态稳定。采用节水型施工工艺,循环利用施工用水。使用环保材料和设备,有效降低建造全过程对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全面提升环保管理工作质效。2024年,该公司竣工工程通过环保、水保验收率100%。清中110千伏变电站工程荣获电力行业绿色建造最高奖项——绿色建造三星级示范工程,是国网福建省电力公司首个且唯一的110千伏电压等级绿色建造三星级示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