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川镇东进村,詹海伟是当地民俗文化领域的深耕者。多年来,他专注于民俗文化的研究、传承与推广,在闽台文化交流及地方非遗方面成绩斐然,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东进村东汾五帝祖庙始建于唐代,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闽台两地五帝信仰中举足轻重。为了做足做活五帝文化研究文章,詹海伟通过梳理历史文献、搜集民间传说,清晰勾勒出五帝信仰在闽台地区的传播脉络。近年来,随着两岸交往交流日趋频繁,五帝信仰已成为连接同胞情感的重要文化纽带。基于此,做好五帝文化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詹海伟说:“五帝信仰是根植于两岸民众血脉中的共同记忆。研究它,不仅是为了厘清历史脉络,更是为了找到那把能打开两岸同胞心门的‘文化钥匙’。看到台湾乡亲回乡寻根时眼里的那种热切,我就知道自己这条路走对了。” 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东汾五帝祖庙先后十余次举办两岸五帝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大批台湾信众前来寻根谒祖,有效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与心灵共鸣。 皂隶舞是莆田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舞蹈,其源头可追溯至西汉傩舞,在唐宋时期地方祭祀活动的傩礼中逐步成型。面对皂隶舞传承断层的困境,詹海伟主动作为,2024年成功为4名传承人申报非遗资格,使这一古老舞蹈后继有人。同时,他还深入探究皂隶舞的历史演变、动作体系与文化内核,还原了古代百家衣、执炉行香仪式及“保福”伞等器具,并撰写了调研文章,系统介绍其从宗教仪式到节庆表演的发展历程,详细阐释“请牌”“开道”“收牌”的表演流程,以及独特的动作风格、队列编排、服饰特点和音乐元素。 詹海伟说:“皂隶舞的动作、服饰、器具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信息,是活态的‘地方志’。申报传承人资格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让这门艺术‘活’下去,‘火’起来。”自2024年4月以来,他带领表演团队出去表演,创收超20万元,还研发出系列文创产品,让传统艺术在市场中创造新价值。 闽台送王船习俗是沿海先民祭祀海难逝者、祈福祛邪的庄重仪式,由福建沿海传至东南亚各国。东汾五帝祖庙的送王船活动独具特色,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庙内珍藏的5幅明清古画生动再现了当时的活动场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詹海伟以此为研究抓手,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老艺人,系统梳理送王船习俗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整理出完整的习俗资料,为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立下汗马功劳。 他表示,送王船不仅仅是一场仪式,也是沿海先民敬畏海洋、祈福平安的真实写照,是联结闽台同胞的重要情感纽带。那些古画和老人的口述是无价的,必须尽快完整地记录下来,这是对历史的负责。 为了让更多人走近民俗文化,他亲自搜集、整理五帝文化史料及相关文物,牵头设计建设城厢区首个乡镇级非遗文化展览馆——东进村非遗文化展览馆。该馆占地约300平方米,设闽台送王船习俗、黄濂起义歌、皂隶舞等10个单元,系统展现了当地丰富的民俗遗产。 对建馆的目的和意义,他说:“建这个展馆,就是希望给我们的民俗文化安一个‘家’,让它们有地方被展示、被讲述。特别是给年轻人和前来游览观光的客人一个直观的窗口,告诉他们这片土地上曾经和正在发生着许多精彩的文化故事。” 据介绍,4年多来,他还策划组织了近百场文化活动,包括非遗研学、两岸青年信俗渊源寻根之旅等,让参与者近距离感受民俗魅力。在活动中,他向学生和两岸青年详细讲解地方民俗,激发海内外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此外,他还成功申报草鞋制作技艺、傩面具传统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并依托明代文物“五帝降鸾图”,推动古代“五帝三献礼”的复原,使这些古老技艺与民俗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 展望未来,詹海伟不无感慨地说:“每一项技艺、每一种习俗,都是先民智慧的结晶。申报非遗不是终点,而是系统性保护传承的新起点。复原‘五帝三献礼’,就是希望能让今人更真切地触摸到古礼的庄重与深意。” 从研究到传承,从交流到推广,詹海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文化守护者的使命,不仅让莆田民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还架起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坚固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