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仙游沟尾(郊尾)地方的“葱饼”(也称为“蚝饼”),远近闻名。过往路人,都爱到这里吃上一二个,既便宜饱肚,又能尝鲜换味。常有人闻名而特意前来领略风味。日久了,便成了本地的一个特色小吃。早期,沟尾地方没有这种好吃的“葱饼”,据说,这手艺原是仙游城关一位读书人从旧邑游洋地方传下来的。 这位读书人小时候家道富裕,父母视他为掌上明珠,宠爱有加,凡事都不让他沾手,只指望他读书求功名,长大可以耀炳祖宗,故此给他取个名字,叫炳耀,昵称“阿炳”。阿炳自小紧闭在书房内,终日沉浸在“之乎者也”的字句之中,日常饮食起居之事一概不让料理,故此长大之后,虽然能出口成章,可是生活常识却是一窍不通,有时甚至弄得笑话连篇。谁知好景不长,父母相继去世,阿炳没有半点谋生能力,只好靠变卖家财过日,不久便坐吃山空,过着饥一餐饱一顿的日子。 一日,阿炳的一位亲戚可怜他,特地请他到家做客,要资助其一笔钱,准备让他学做生意自力谋生。 阿炳好久没到过亲戚家做客,不知是很久未尝到肉味呢,还是主人特意以佳馔招待,只觉得中午这一餐实在太好吃。毕竟是读过书的人,头脑灵活,不由得想到:“亲戚要让我学手艺,眼前这么好吃的饭菜,岂不就是门好手艺吗?若是回去开个饭店也不错!”便开口问亲戚说:“这饭菜是如何做出的,这么好吃?” 那亲戚以为是夸他做菜手艺佳,便谦虚地随口答说:“没什么,只不过是‘料加使些’,就好吃了。”他所说的“料加使些”乃是本地方言,其意思是说“佐料多加一些”。那书呆子阿炳却误听说是“尿加屎一些”,因为本地方言的“料”与“尿”,“使”与“屎”同音。他不禁大吃一惊说:“那屎尿多么臭啊!”主人听他这么一叫,认真一闻,果然闻到了一股臭味。一看,原来是他的小孩子正在地上拉了一泡大小便。主人以为是阿炳嫌他孩子的屎尿臭,便笑说:“没有粪臭,哪有稻香?”以此下了尴尬的台阶。 阿炳本是个读书呆,心中暗想:“是呀,‘没有粪臭,哪有稻香’这句话,似乎在哪本书中也有这么说的。”可是转念一想:“这与‘没有屎尿臭,哪有饭菜香’岂不是一样的道理?这么说来,今天这饭菜中真的是加了一些屎尿!”想到这儿,口中的香味顿时消失殆尽,越想越觉得呕心,不禁跑到门外连声呕吐不止。 主人以为刚才饭菜里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让阿炳吃下,吓得直问缘由。那阿炳指着饭菜说:“你说,这饭菜里不是有‘尿加屎’了吗!”主人听了恍然大悟,禁不住指着他哈哈大笑不止,笑得阿炳感到莫名其妙。只听亲戚边笑边摇摇头说:“我说的‘料’,不是那种的‘尿’!你这书呆子,连起码的油盐酱醋做菜的料都不知道,真是可怜!” 听亲戚这么一说,阿炳似乎明白了什么,心想:“原来中午饭菜中是加了游洋酱醋,难怪比以前家中做的饭菜好吃。”他又把“油盐”听误为旧邑的“游洋”。 他记起小时候曾听父亲说过,他到九鲤湖祈梦时,当时在一起祈梦的也有旧邑游洋地方的人,所以他暗想:“既然游洋有这种酱醋会使饭菜做得好吃,那我就去游洋买那个东西。”主意已定,便对亲戚说:“既然要学做生意,那我明日就去。” 亲戚听他说要到游洋学手艺,很是赞成,说:“到山顶游洋学了手艺,到山下来赚钱,这个打算还不错呢,看来有点开窍了。”蓦地想起了一件事,吩咐说:“既然要想做生意,就得去九鲤湖求问一下仙公,究竟做何种营生合适?切切记住啊!” 阿炳听从亲戚的吩咐,果真先到了九鲤湖去祈梦。在梦中,他见到了一幅非常壮观的情景:一个银白色的月亮从西边慢慢下坠,转眼间就变成了一个金黄色的太阳,从东边逐渐上升;过了一会儿,又见一个银白色月轮下沉,一个金黄色太阳再上升;这样如此轮番几次重复之后,他就醒了过来。这梦究竟暗示着什么,阿炳不明白,只认为梦见月落日升是正常的事,没有什么稀奇。为此也不请人圆梦,就径直往游洋方向而去。 直到中午,阿炳才来到了游洋地方。因一早他就忙着赶路,此时饥肠早就不停地叽咕了起来。可是偌大的一个街道,就是找不到一家饭店,只见排设在街头巷尾的全是烰油饼小地摊,各摊旁都摆有一副小桌椅。 阿炳全未见过这油烰的饼,心想定是好吃,随即找一处小摊桌前坐下,想买几个油烰饼充饥。哪知,刚未坐稳,猛听得近旁油锅中“嘎啦”了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他不由得朝油锅中一瞧,只见油锅中烧着一大锅油,烰饼的人把那盛满白色粉浆的圆油瓢往油中一沉,由于水油相激,就“嘎啦”了一声,即刻油水在锅面溅起,发出“吱哩嘎啦”的响声。不一会儿,那圆形的白色粉浆饼逐渐地变黄了,经几番沸腾翻滚,那圆饼就变成了金黄色的油饼了,而且慢慢地上浮起来。店家夹起烰熟的油饼之后,将第二瓢盛生粉浆的圆瓢再沉入锅中,同样的情景又在锅中呈现。不一会儿,两个黄澄澄的油烰饼端上了桌上。 饿急的阿炳,夹起那香喷喷的油饼,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嘿,酥脆极了,而且满口留香。想不到在这偏远的山里,竟能吃到这么可口好吃的东西。一是饿了,再加上东西好吃,阿炳两三口就将一整个全吞吃掉。 同桌的见他这样的吃相,便知道是从山下来的人,不由得教他:“吃这油烰饼时,蘸着酱醋吃更有味道。”阿炳听到“酱醋”二字,眼睛一亮,忙问道:“哪儿有酱醋?”那位同桌见他连酱醋都不识得,便朝桌上一指,说:“喏,那就是酱醋。”阿炳仔细一瞧,只见碟中装的是黑褐色浓液。端起一闻,一股咸酸辣味扑鼻而来,说:“这就是酱醋?”那人说:“这是用酱油、醋和蒜头捣搅在一起的,是我们游洋地方独特的配料,专门用来蘸油饼吃的。” 阿炳照那人所说的,把另一个油饼蘸着酱醋吃,咦,味道好极了,别有风味!吃得他嘴馋起来,居然连吃了几个还不罢口。心中暗道:“我回去也干这营生!”想到这里,蓦地记起昨夜在祈梦中所见到的白月落、黄日出的情景,甚似于油锅中烰油饼时沉时浮的情景。毕竟是读书人,他猛悟了起来:“原来仙公是以月沉日升的梦象来指点我,看来,今后的营生注定是要干烰油饼的生意了。”为此,他打定了在游洋当学徒的主意,学起烰油饼的手艺。 三年期满,阿炳不仅学会了烰油饼的手艺,而且人也变得勤快,甚至连体格也比以前健壮,当他回到老家沟尾时,一身伙计打扮,一点儿书生味都没有了,简直是脱胎换骨了。因他所做的烰油饼生意,在沟尾地方从未有人做过的,所以生意特别兴隆。 许多人见阿炳烰油饼的生意很兴隆,赚了不少的钱,就纷纷仿效起来,不久,街道上一下子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油饼摊子。阿炳见生意慢慢地被人分走了,原先心中是愤愤不平:我辛辛苦苦到山顶学到的独门手艺,想不到一下子就被他人抢走了,心中有点怨气!后来,他见到街头上那些摆摊设点的人,似乎是带有感激的目光向他真诚地打招呼或问候,这些人中有很多是跟他从前那样没有谋生能力的人,这时阿炳心里蓦地又感到一阵欣慰和自豪,他怎么也料想不到自己能给这么多人带来了谋生的就业机会,这时他才觉得,几年来自己在山顶游洋学艺生涯的艰苦很值的。 有人说过,读书人的脑筋一旦转动时,许多财富就会滚滚而来。的确,读过书的阿炳在生意逐渐处于势弱的情况下,他开始注意从油饼的质量上进行改进,以扩大销路,这是他吃了一碗米粉汤而得到的启示。 那是他在游洋做学徒时的事。那一天,主人有事,阿炳第一次替主人出摊卖饼,这天正好碰上庙会,生意特别的红火,忙得他不可开交,直到傍晚很迟才收摊回家。当主人知道阿炳忙碌得连中午饭都吃不上时,便责怪他说:“傻瓜,你怎不吃一二个油饼以充饥?”阿炳憨厚地笑答说:“那我得边吧咂着嘴吃饼,边拌料下锅又边招徕客人,客人见了准会被吓得跑走了。”主人被逗得笑了。见他憨厚且诚实勤快,就心疼地给他煮上了一大碗米粉,以奖励他。当时恰好拌料用完,主人只好加了一些葱花以添味,哪知,阿炳吃了一口,味道极佳,比未加葱花的好吃许多,赞不绝口,至今还记忆犹新。 他想:“若在油饼粉浆中也拌些葱花,或许也能添味。”一试,果然能添味,而且经葱花的点缀,烰出的油饼黄中有青,煞是好看,色、香、味三者俱全。当拌有葱花的油饼一出市,阿炳的油饼生意又一度兴隆了起来。后来,大家也都跟随着烰拌掺有葱花的油饼,成了沟尾市上具有特色的油饼,人们特称这种油饼为“葱饼”。 以后,阿炳又改进了葱饼的拌料,即是在未下锅油烰时,在粉浆中加入了蚝(牡蛎),则又透出了海鲜的味道,更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又把葱饼叫做“蚝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