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灵川镇东进村采访了刚被评为城厢区草鞋制作非遗传承人的詹俊贤。 编织草鞋,俗称“打草鞋”。草鞋是用稻草做成的,性价比高,穿着也结实。因此,在以前备受平民百姓青睐,是不少人行路、护脚的必需品。现如今,草鞋早已被皮鞋、布鞋等取而代之,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即便偶尔会看到它的影子,那也是在如元宵节等特定的民俗活动中。由于现在草鞋的用途十分窄小,故而从事草鞋编织的艺人也就寥若晨星。 詹俊贤今年60岁。在他小时候,村民们日常穿的大多是用稻草编织的鞋。彼时他也学会了编制草鞋。许是兴趣使然,10年前,他又开始从事草鞋编织。 詹俊贤说:“草鞋编织技艺蕴含着先人的智慧,每双草鞋都要历经数十道工序。”据介绍,草鞋编织工艺首先要根据个人脚的长度来测量并确定所需绳子的长度;接着,将稻草搓制成粗细均匀的绳索;然后,开始编织鞋底,包括制作“鞋鼻头”和“鞋根”等部分;最后,对草鞋进行精细的修剪,使其外观更加美观。就这样,经过约两个小时的精心编织,一双完美的草鞋制作完成。 记者注意到,詹俊贤的双手布满老茧,动作却格外灵活,在草绳间不停地穿梭,快得让人几乎看不清每个动作是如何衔接的。不一会儿,鞋底便初现雏形,包括“鞋鼻头、鞋带”等。编织草鞋全凭编织者的手上功夫,无需图纸,何时留鞋耳纽、何时做“鼻头”,都恰到好处。 “以前只觉得编草鞋是为了糊口,现在知道这是文化。”詹俊贤的手指轻轻拂过草鞋,眼神里满是郑重。东进村打草鞋的编制技艺历史悠久,每一双草鞋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汗水,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为了传承和弘扬草鞋文化,东进村近年来通过举办非遗文化展览、研学活动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草鞋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此外,东进村还在探索草鞋与旅游融合发展项目,通过开发草鞋编织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等方式,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的有机结合,让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农民的口袋财富,推动草鞋编织技艺在新时代得以创新性发展。詹俊贤知道,这门从田野里生长出来的手艺,正随着时代的发展,焕发着新的生机。 依托这门技艺,詹俊贤的收入渐渐有了保障。詹俊贤觉得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更让他欣慰的是,他还被评为城厢区草鞋制作非遗传承人。 在跟记者谈及为何独自坚持做草鞋的原因时,詹俊贤坦言:编织手艺是“活着的文物”,要好好保护。草鞋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可能,而他仍然坚持着,是希望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