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多少看戏人,终成曲中人
——长篇小说《远舟》阅读体会
【发布日期:2025-07-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安米】

  我有幸读到《远舟》的初稿,那应该是四五年前的事。我是那么浅陋、无知、简单,却有这样的幸运,深为惊讶和感动。老实说,从初稿到成书,我不知道其中跨越了怎样的山水,历尽了怎样艰难的改稿历程,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大吃一惊,我不知道当初那本A4纸样稿,到最后呈现出来,是这么端庄雅致的一部著作。我不禁为一位创作者的艰难、刻苦、专注、努力而感到震撼。那时我以为黄披星只是因为喜欢戏剧,在做跟戏剧有关的事,而想要写出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我没想到,他居然肩负这么大的使命,为一代戏剧人,甚至说是几代戏剧人,说出他们说不出的话,写出他们感慨不出的命运,陈述出他们陈述不出的不甘、挣扎、艰难与苟且。也许这就是写作者的追求,写作的意义,文字的尊严和文学看似无用的有用之道。

  这是一部与本土文化、地方艺术息息相关的著作。木兰溪这一展示地理位置的河流,不断潜流其中,当我们认真阅读,会发现我们是随着这一条河流的动荡,而去追随人物命运的起伏的。河流丰沛的时候,是人物生命力被激发的时候,河流干涸的时候,是人物生命力被榨干的时候。但是这一条河流又不仅仅是本土的河流,它是地表上众多河流中的一条,它所承载的悲欢离合,也是这片土地上众多相似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这部著作以莆仙戏为人文背景,写了一群莆仙艺人,在路无可择的特定年代,他们内心的彷徨、追求、挣扎,无所适从以及无可奈何的将就。无论是职业的将就、角色的将就、婚姻的将就,甚至包括施暴与受辱的将就,都透露出一种悲凉。他们唯一的要求是能有一口饭吃,如果再好一点,能做自己做得来的事,可是这么基本、底层的愿望都达不到,这是多么的悲哀啊!

  小说分为四部叙事,特别有内在节奏,每一部都有它声音清晰、指示独立的小标题,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这是一部较为让人烧脑的小说,如果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可能会给阅读带来一些障碍。但是真正喜欢艺术、尊重艺术的人都能读得下去。可能出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我感觉第三部《百花亭》有经过一个比较艰难的斟酌过程,可能有较大幅度的调整、删改、打磨,所以增加了一些阅读上的难度,在一些叙述的连贯性与指示的清晰性上,都较其他三部来得艰涩。如果按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步骤来说,也许最难的,或者最有争议的,确实应该出现在高潮部分。奇怪的是,我读第一部分的时候,觉得有点冗长,我一直在等待着,看主人公远舟该怎么蜕变,完成自我,读到第二部的时候,终于看到了,舒了一口气。但是当我读到第四部即将完结的时候,又有点怅然若失。也许那是因为我读进去了,就像戏剧人一样,进入了角色,便不肯轻易走出来。

  小说塑造的一群小人物,除主人公外,他们其实面目不是特别清晰,有点模糊,每个人都各有命势,又有所相似。也许那是因为,我们已经跳出了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人物给我们留下共性的印象。就像我们现在看古人,总觉得他们那么悲哀,没有空调、手机、冰箱,北方人吃不到南方最鲜美的荔枝,活着多难呀。可是,当后人看到我们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悲哀呢!他们可能会想,为什么好好的一种艺术,保存下来会这么难?为什么一种曾经那么辉煌、具有宫廷规格的艺术形式,会变成这么岌岌可危,需要去抢救的一种小众艺术?这已经有点题外话了,正如我们今天,不得不承认,莆仙戏是一种地方戏剧。莆仙戏艺人,几乎变成一群边缘人,而这样一部想要极力去维护边缘人尊严的小说,不得不说,那是一种写作者独特的情怀。回到正题。小说主人公远舟的命运,几乎从一开始,就可预见,所以对于他的结局,套用一句话,那已经是最好的安排了。不过奇怪的是,五年前,我读初稿的时候,并不能接受齐云最后跟师傅宛平在一起。这次,我却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也许是因为我年纪大了,内心成熟了,也许是因为情节的发展,让我读出了合理性。这部小说里没有纯粹的好人,也没有纯粹的恶人,读起来只是让人感慨,人只是时代的一个产物。当然,在悲凉中,也有让人备感温暖的一环,那就是远舟的小儿子阿旺,本是个心智不足的人,却在舞台上占据了一个合理的位置,这真是全书最幸运的人。

  本部小说最大的独创性在于,大段的戏曲唱词的融入,不但起到铺垫作用,承接作用,指示人物内心情感作用,还略去了许多常规的过渡语言,这是一种聪明而新鲜的手法。所有穿插进去的戏曲段落,在我看来,都有特定的情境,很多时候,甚至都可以作为人物的内心独白。这种巧妙的穿插,不知道花费了创作者多少心思。一部作品的诞生,可能让创作者付出旁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它是一个人心血的全部涌现,真是了不得,可叹又可敬!

  最后,谈点题外话。我小时候村子里有个剧团,我整天看着他们“咿咿呀呀”地唱,婀娜多姿地走,感到非常好玩,并且觉得我们村子因此比别的村子更有文化底蕴一点。有一天,团里有个人上我家,提议让我去学做戏。当时我们家非常穷,住着小而憋屈的土格房子。我母亲却抬头骄傲地说:“我们家这个女儿是要读书的。”后来,我听从母亲的话,认真学习,确实走上了一条跟读书有关的道路。那个剧团不知在哪一年解散了。我至今头脑里还经常浮现他们年轻的面庞,我经常想,那些演员们不知哪里去了?他们的生活是否有着落?那些跟年少风流有关的人事,后来又都怎样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点都没听到他们的消息,不知道那个性感、丰满的女生,是否也像我一样,如期老去?我感到一点悲伤惶惑。但是读了这一本书,我仿佛找到了答案。也许人生大抵如此,不管是他们,还是我们,最终都会成为红尘中隐姓埋名的人。“多少看戏人,终成戏中人。”感谢小说《远舟》,为我们捧出了一道回味大餐!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