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综合消息 近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日前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学校“温暖集体行动”的方案》,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学校“温暖集体”建设。 《方案》要求,紧紧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校各类集体的“温暖”功能作用,将“温暖集体行动”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增强文化浸润作用。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挖掘课程教材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温暖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以建设文明校园、书香校园、乡村温馨校园为抓手,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共鸣、在志趣上共情、在能量上共振,营造温暖、关爱、向善的集体生活氛围。 强化师生互动联结。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励教师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开展“书记面对面”“校(院)长有约”等活动,推动资源下沉一线。要广泛推行“导师制”“教师家访制”“辅导员入驻学生社区制”等师生联系关爱机制,加强师生沟通,拉近师生关系。开展师生同研共学活动,增进教学相长、言传身教。 激发仪式教育力量。规范健全学校仪式教育体系,形成层次分明的教育体系,强化政治认同身份认同,促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抓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仪式等育人契机,通过营造集体氛围、打造集体记忆、传递集体价值,激发学生使命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培育推广集体项目。广泛开展校园体育锻炼活动,在团队协作中增进集体凝聚力。结合各校美育发展阶段性特点,推广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展演等文艺活动,引导师生在共创共演共赏中增进互动交流。加强劳动集体协作,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育团队合作能力、提升服务他人意识。结合学段特点,打造“志愿+”“公益+”实践品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集体温暖、集体力量与社会责任。 开展精准纾困扶志。支持创设学业辅导、就业指导等服务型集体,提供精准就业指导与岗位匹配服务。支持创设学习型集体,实现集体成长与个人发展。支持创设发展型集体,建立精准资助和隐形关怀机制。支持创设互助型集体,构建“受助—成长—助人”的温情闭环。聚焦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开展培训班、训练营等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 增强情绪感知疏导。推行“未诉先办”“治未病”管理服务理念,增强学生对学校、集体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善于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思政教育等基本原理,关注不同个体成长需求和情绪表达。高校、中小学要普遍建立情绪综合感知体系,善于依靠集体识别和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加强校园环境设计和人文景观塑造,促进从优化物理空间向温暖心灵空间跃升。鼓励在寄宿制中小学建设“情感成长驿站”,推广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一线工作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构建温暖集体中的应用场景,运用大数据感知集体情绪,优化虚拟空间情感交流。 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深化“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形成圈层有特色、温暖无围墙的育人大生态。支持学校因地制宜建立“教联体”,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指导家长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善于利用社会优质资源,为学校开展校外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 营造浓厚氛围导向。组织开展“温暖集体行动”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探索先进经验,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编发《福建省新时代学校百优温暖集体建设案例》,大力选树温暖集体、温暖人物和温暖场所等先进典型。联合主流媒体,特别是教育领域传播渠道,策划推出“温暖集体行动”主题节目、系列专栏等,宣传推广全省“温暖集体行动”成效和经验。 《方案》要求,各学校要创新教育方法,形成一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温暖集体行动”工作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