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千年虹影石马桥
【发布日期:2025-07-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蔡媚春】

  木兰溪水蜿蜒穿过莆阳大地,在盖尾镇石马村段,有一座古老的石桥如苍龙般横卧。那便是石马桥,全桥以巨石砌筑,现存的石马桥全长190米,宽2.18米,18座船形桥墩如游龙卧波,桥面青石板两侧立有0.5米高栏板,雕饰阿罗汉浮雕,桥头石狮威仪,桥西石马昂首,堪称南宋桥梁建筑的活化石。

  石马桥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由清源郡侯陈谠主持初建,至今已逾800年,是仙游县现存最古老的桥梁,199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僧人方石以悲愿重建桥梁,更在桥上筑亭遮风蔽雨,开启了“桥寺共生” 的独特文化景观。

  桥栏上0.5米高的石雕是流动的佛国画卷——阿罗汉浮雕或跏趺禅坐,或持钵徐行,衣纹在风雨侵蚀下仍透出宋代石刻的圆润气韵。南桥头伫立的石马雕像,高1.6米、长1.3米,鬃毛如火焰翻卷,四蹄仿佛随时踏云而起,成为整座桥梁最生动的精神图腾。

  石马桥南端的两个桥墩,明显小于其他桥洞的墩距(约6米),隐藏着一段悲壮的民间记忆。据传,古时有一年轻人往溪南买卖谋生,一日,买卖完毕,回程途中遇上暴雨,走到溪边已是洪水滚滚,这人卷起裤筒涉水过溪,一步挨一步,摇摇晃晃走到溪中,脚下一滑,被洪水冲倒,卷入龙窟潭,一命呜呼!其亲属闻讯赶来,一直找到华亭地界才找到尸体,其妻子哭得死去活来,当场发誓:有朝一日石马能建桥,她将独捐一墩,以求行人平安!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真的修建石马桥,这位因丈夫溺亡于此的寡妇闻讯赶来,捧着数十年纺纱织布攒下的铜钱跪求主事:“愿独捐一墩,换往来者平安!”此时桥墩已筑至丈高,工匠们被其诚心感动,破例在南端增筑一墩,遂成了十八墩。这个打破对称美学的特殊构造,成为中国古代桥梁史上罕见的人文印记。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种民间守护精神贯穿了石马桥的整个生命历程。明崇祯元年(1628):知县晏善成与乡绅唐大章重修桥梁,并在西侧建亭供奉观音,东侧立文昌阁,形成儒释交融的信仰空间。清康熙六年(1667),重建“乘庵”,首次明确记载桥寺并存的格局。1958年洪灾,3个桥墩被毁,政府紧急修复,在石缝中嵌入现代钢筋,形成古今材料的特殊对话。

  石马桥横空飞架木兰溪已有800年的历史,桥墩上雕有清代乾隆皇帝题的碑文,彰显出石马桥在中国古桥史上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被誉为莆田、仙游的通衢之地。

  历经近千年风雨,石马桥作为村民跨溪要道,长期通行加剧桥面磨损,石马桥已显现多重病害,桥身出现了基础掏空与桥墩变形。2016年台风暴雨引发洪水冲刷,导致桥墩基部条石被冲毁,部分墩体倾斜变形,局部承重结构失稳。2019年,仙游县投入90余万元启动抢救工程,遵循“修旧如故”原则,采用工字钢替换断裂石板梁,加固掏空桥墩并新建截水墙抵御水流。清理墩台杂树,消除生物破坏隐患,短期内恢复结构安全。

  然而,此次修缮未彻底解决深层次问题,对比专业文物桥梁维保要求,当前措施在材料耐久性和预防性维护层面仍有不足。当笔者近日实地探访时,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东面第2、3号桥墩表面已出现纵深裂缝,最大裂隙宽度达8厘米,墩基石块明显外倾。这两座承载着寡妇捐资传奇的桥墩,在2024年台风季洪水的冲刷下,基础掏空率达30%以上,随时可能坍塌。故此我们呼吁,建立民间守护基金,延续寡妇捐墩的精神,以敬畏之心守护这座古桥。

  石马桥的每一块条石都镌刻着南宋匠人的智慧,每一次修缮不仅关乎建筑存续,更是一场与时间的文明对话。当工字钢托起斑驳的青石板,我们修复的不仅是桥,更是跨越八个世纪的匠心传承。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