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此爱绵绵无绝期
——读钟兆云《搬家十年》
【发布日期:2025-07-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冬梅】

  在当代散文创作的园地里,亲情书写始终是一片常青的沃土。近日读到钟兆云发表在《芙蓉》杂志的《搬家十年》,心绪久久难平。这篇饱含血泪的万字长文,“搬家”不再是简单的空间迁徙,而是被作家赋予了深邃的生命诗学意蕴。钟兆云借由质朴而炽烈的笔触,在物理空间的迁移轨迹中深情凝视传统家庭伦理;更在母亲的生命烛火将熄之际,完成了一场关于存在本质的深刻叩问。

  散文通过四代人迁徙与守望的复调叙事,奏响震撼人心的生命乐章,建构起独特的“家的地理学”。表面上看,作者记录了乡村祖宅的石阶石狮大围屋,到省城三室一厅的机关小区楼梯房,再到闹市高档电梯住宅楼,直至郊外带花园的别墅的三次搬迁历程,每个空间都铭刻着特定的生命印记。作家敏锐捕捉到现代性进程中的空间悖论:当我们不断追逐更优越的居住环境时,却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逐渐失却了传统聚落的温暖与生机。老宅拆迁不仅意味着物理空间的消逝,更象征着乡土伦理的瓦解。

  钟兆云以近乎人类学田野笔记的细致,记录了父母在不同居住空间中的适应与不适。父母爬五楼时的吃力、母亲在高楼飘窗外望的孤独、花园里以老人喜好领养的爱犬和种植花草……这些细节无一不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家庭关系变迁的生动写照。这种空间转换带来的情感震荡,解开了当代中国家庭最为普遍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日常经验。

  在空间的迁徙表象之下,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社员代表”的客家母亲,其生命轨迹几乎折射出中国农村大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丰满而立体:她以山歌调解夫妻矛盾,以“前娘后母”的俗谚守护着现代婚姻的完整;在物质匮乏年代,她想以野果换肉,尽显坚韧品格。即便病痛缠身,依然坚持保持洁净体面的尊严。那些被癌细胞啃噬的骨头,何尝不是传统伦理在现代性飓风中最后的脊梁?特别是临终前反复拔除氧气管的细节,将东方母亲“生为奉献,死亦不累人”的生命哲学推向极致。当读到母亲那句“儿啊,你真想要吃肉,我就把身上的肉割一块给你”时,我不禁想起自己那变成“孩子”、早已不识得所有亲人却依然保持微笑的母亲。中国母亲的爱,往往以这种近乎残酷的自我牺牲形式呈现。而这种代际的精神传承,在儿子“替病”的愿望与母亲怒斥的张力中,彰显出传统文化基因的顽强生命力。

  “十年”,这个时间刻度在文中具有特殊的诗学意义。它既是物理时间的计量单位,更是情感浓度的测量标尺。作者精心铺陈的四个居住地点,巧妙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闭环。这个循环揭示出中国人家庭观念的深层结构,无论物理空间如何变迁,精神家园始终指向那个最初的“家”。文中那些打破线性时间的闪回尤为动人:五岁坠桥时母亲焦急的狂奔,老鼠咬碎买肉钱时的绝望痛哭,妻子与婆婆同寝的感人之夜……这些记忆碎片,如同老屋门楣上脱落的漆皮,愈是斑驳,愈显温情。

  《搬家十年》对孝道的诠释突破了传统伦理的教条框架,展现出现代家庭关系中的孝道新形态。作者不回避自己在照料母亲时的笨拙与无力,直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愧疚;同时细腻记录妻子为婆婆提裤穿衣“行云流水”的娴熟,以及儿子“推着奶奶到台湾”的隔代亲近。这些微小日常,让我们看到,孝道不再是某一个人的沉重背负,而是全家血脉相连的共同担当,是温暖在代际间的自然流淌。

  在文本深处,作家引领读者踏上一场关于生命终结的哲学远征。当他在母亲病床前坚持“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一直供氧”时,那颤抖的双手握住的不仅是医疗设备的按钮,更是对生命最本真的敬畏与执着。文中父亲“选择在周五深夜西行”、母亲或有意识“选择了病期”的细节,这些充满民间智慧的生命叙事,如同古老的密码,在现代医学的理性与宗教的来世观之外,为我们推开一扇窥探家庭伦理生命观的窗。而对母亲病危时“只做一般治疗,不再徒劳化疗”的抉择,更是将孝道从“不惜一切代价延续生命”的桎梏中解脱,最大限度地维护生命的尊严。这种对孝道的现代诠释,对当下老龄化社会中的家庭伦理困境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考范式。

  作为一个亲历母亲阿尔茨海默症十三年的读者,我对文中那些医疗场景有着切肤的共鸣。当至亲的记忆被疾病悄然蚕食,熟悉的容颜变得陌生,这种失去情感纽带的恐慌,远比物理上的离别更为锥心。作者笔下母亲“骨头折断了几根、哪里钙化了一片”、“母子抱在一起好一顿痛哭”的崩溃瞬间,我深深理解销户时那种游子颤抖的悲怆,也读懂重症监护室执意相扣的那种从心底泛起的悲凉和无所依靠。这些被文学定格的细碎时刻,像一束光,照亮了无数当代中年人隐秘而沉重的精神困境。当情感的闸门被文字轰然撞开,我惊觉,原来,在这场漫长的生命跋涉中,自己从未独行。这就是文学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它让那些难以言说的伤痛与挣扎,寻得了最妥帖的栖身之所。

  在文学传统的脉络中,《搬家十年》既延续又革新了中国散文的亲情书写传统。它不同于朱自清《背影》中跨越铁道的沉默父爱,钟兆云以直白真挚的笔触,呈现了母子间热烈的情感交流;相较于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母亲的忏悔与追思,这里的亲情叙事更具当下性与日常感。作者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与现代游子在生存困境激烈碰撞,让“低徊愧人子”的千年喟叹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回响。当个体记忆与文化传统完成奇妙共振,散文的意蕴空间也被大大拓展了,那些关于衰老、死亡、责任的追问,都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哲学重量。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