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导读:七月的侨乡莆田,暑气渐浓,关爱更盛。涵江法院联合市、区关工委、妇联、侨联等多部门,携手新墩侨乡留守儿童之家与仰恩大学实践队,再度开启 “法治护航·童心飞扬” 侨乡法治夏令营。这场持续了14年的守护行动,以法治为笔,以关爱为墨,在侨乡留守儿童心中勾勒出成长的安全轮廓。 守望:十四载相伴的夏日约定 7月4日的清晨,江口镇新墩侨乡留守儿童之家的操场上,五星红旗伴着朝阳升起,30余名侨乡留守儿童齐唰唰地行注目礼 —— 这是他们每年夏天最熟悉的开场。涵江法院副院长林艳艳的身影出现在开营仪式上,她将一摞摞图书递到孩子们手中,指尖划过书脊时轻声问:“去年教你们的自我保护小知识,还记得吗?” 自2012年成为首批共建单位起,涵江法院已连续14年扎根这片侨乡。开营仪式后,江口法庭干警走进教室,用动画短片和情景模拟讲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孩子们在 “爱国拼图” 游戏中拼出的不仅是地图,更是与司法力量共同成长的记忆。“从穿开裆裤到上初中,每年夏天都能见到法院的叔叔阿姨,他们就像远方打工的爸妈一样,从没缺席过。”13岁的阿杰攥着刚领到的普法手册说。 体验:解锁法庭里的 “安全密码” 14日午后的江口人民法庭,迎来了一群特殊的 “小访客”。“安检门会‘说话’?”10岁的小雨踮脚望着设备,法警大队副大队长黄发龙拿起玩具枪演示:“如果带危险物品,它就会‘嘀嘀’报警,就像给法院装了‘安全锁’。” 孩子们轮流站在安检仪前,当警报声响起时,大家则认真记下 “不能带尖锐物品进法院” 的规则。 审判庭的木质大门推开时,孩子们发出小声惊叹。国徽在穹顶灯光下闪闪发亮,林艳艳笑着递过法袍:“今天你们来当‘小法官’。” 穿好制服的孩子们坐在审判席上,手指轻轻敲着法槌,钟晓珍庭长趁机讲解:“法官敲槌不是‘拍桌子’,是告诉大家要遵守秩序。” 扮演书记员的小女孩在笔记本上画下天平,她说:“原来法院不是冷冰冰的,这里的人都在认真保护我们。” 启蒙:种下会发芽的 “法治种子” “被欺负时,沉默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江口法庭干警抛出的问题,让课堂瞬间热闹起来。孩子们举着小手抢答,有人说 “要告诉老师”,有人说 “可以报警”。当普法短片里出现校园欺凌画面时,刚才还嘻嘻哈哈的孩子都安静了,12岁的阿豪小声说:“我知道了,欺负别人不对,被欺负也不能忍。” 这场互动像一场春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在 “携‘法’同行 护‘未’成长” 彩绘画卷前,孩子们用蜡笔涂出蓝色的法庭、金色的法徽,仰恩大学的支教老师在一旁帮忙写下 “保护自己”“不欺负人” 的字样。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陈元看着画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十四年,我们不仅在教法律,更是在种信念。” 共绘:十四载接力的成长长卷 活动尾声的座谈会上,各部门代表翻看着十四年来的活动照片:从最初的简陋教室到如今的法庭体验,从单一的法治课到多元的互动游戏,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守护。林艳艳说:“接下来我们会联合侨联,把海外侨胞也拉进‘守护圈’,让孩子们知道,无论父母在哪,法治的阳光都照着他们。” 离营时,孩子们抱着装满文具和图书的礼包,有人回头望了望法庭的方向。夕阳下,那座庄严的建筑与孩子们的笑脸重叠,构成侨乡最温暖的剪影。十四载春秋流转,这场跨越时光的守护,正让越来越多侨乡留守儿童懂得:法律不是条文,而是身边触手可及的保护;成长路上,总有许多 “大手” 牵着他们的 “小手”,稳稳走向未来。(全媒体记者 林双辉 通讯员 黄琳芳 黄发龙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