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要学习的新知识和要解决的新问题越来越多。作为新时代的少年,累一点再累一点,苦一点再苦一点,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多一点再多一点,都没有关系,因为未来总是甜的。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请以《未来总是甜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未来总是甜的 展柜玻璃映出我模糊的倒影,与瓶身交叠。指尖虚触的刹那,冰凉触感穿透时空——釉面光洁如初,裂痕却蜿蜒如泪。甜与苦,在此刻共生。 这里,是故宫博物馆。馆内不甚明亮,灯光略显昏暗,每个人都压低了一切气息,甚是幽静。望着这尊普通的青花瓷瓶,好似没有什么特殊,甚至还有些许破损,残缺处沉淀着时间的釉色,恰是历史最完美的注脚。可,通过这简介牌,越来越触目惊心。上面的一个个字符,仿佛都在触碰着我的心脏。 扫码启动AR时,瓶底的‘大清乾隆年制’款识突然漾起波纹,将我卷入一场数字洪流—— “我本是清朝皇帝身旁的一个花瓶,就在龙榻旁边,一个美丽的装饰。可看着他们的醉生梦死,我似乎也感到了愤怒,但更多的是心痛。为什么会心痛?大概是心脏代替了喉咙,喊不出的悲愤。1900年的炮火撕裂了紫禁城的黄昏。当铁蹄踏碎圆明园的琉璃,我被掳入箱中。最后一瞥,是烈焰吞噬雕梁画栋,黑暗吞没了所有呼喊。” 我神情复杂,摘下眼镜,心中满是苦涩,那萎缩在清末史书里,瘦弱的中国啊!那跪倒在《辛丑条约》里,软弱的中国啊! 后来,无数的青年,走上了街头,面对淋漓的鲜血,惨淡的人生,用呐喊唤起一阵阵惊雷,激荡着这昏睡的土地。苦一点,再苦一点,如同一束束火焰,在曲折的道路中蔓延。他们用实际行动,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下了最庄严肃穆的注脚。 摩挲着简介牌上“1967年追回”的烫金小字,忽然读懂:那些裂痕从未消失,只是被无数双手——陈独秀演讲时颤抖的手、赵一曼镣铐下流血的手、钱学森归国时紧攥船票的手——一点点修补成图腾,彼时的辛苦终会变成未来的甜蜜。 走出展馆时,夕阳正为故宫镀上金边。一群红领巾雀跃着掠过宫墙,他们的笑声落进青砖缝隙,惊起一只白鸽——那翅膀掠过的弧线,多像瓶身上那道愈合的裂痕。我眼神坚定,内心坚信:不必畏惧眼下云烟,未来总是甜的! 点评:本文以故宫博物馆中的一尊青花瓷瓶为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历史回溯,展现了中华民族从苦难到复兴的壮阔历程。引入AI技术,巧妙融入拟人手法,让文物“开口”诉说屈辱与愤怒,不仅增添了叙事的新颖性,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文物背后的血泪记忆。文中对清末中国的痛心刻画与仁人志士的奋斗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苦尽甘来”的民族精神。结尾处“未来总是甜的”既是对历史的告慰,也是对当下的鼓舞,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自觉与乐观信念。全文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既有对文物的敬畏,又有对历史的思考,是一篇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