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吴志)7月8日上午,东吴港区罗屿作业区艳阳高照。海风裹挟着铁锈气息掠过,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移民管理警察林琳拉紧反光背心,目光锁定装载25万吨铁矿的超大型船舶新加坡籍“比速7”轮缓缓靠泊。 林琳快步在码头泊位的梯口周边巡查,头盔上的警徽与烈日交相辉映,在他肩章上投下细碎的金芒。“抗日先辈曾用舢舨撼敌舰,我们正用科技守国门。”林琳轻触港区智能闸口,人脸识别系统红光闪烁。他身后,作为目前大型矿石船队到达中国东南沿海的首个40万吨大型深水港口,罗屿作业区有近30万平方米的保税堆场及配合直达港区的铁路支线。 烈日中,执勤一队教导员刘吉明的身影在港区桥吊前拉长。这位曾获联合国“和平勋章”的维和二等功臣,亲历过海地战场的残垣断壁。“在太子港看到儿童抢夺食物时,更懂今日和平珍贵。”三年来,刘吉明推动12家单位成立“三线·同心”口岸党建联盟,构建“马上就办”服务体系,推行网上预报预检,对符合条件的船舶入境出境手续“一次办妥”。4月3日,超大型船舶“合瀛”轮靠泊东吴港区,标志连接我国与巴西的首条“丝路海运”铁矿石航线运量累计突破1000万吨。刘吉明在微信群里感慨地写下:“当年烽火燃烧之地,今成‘海上丝绸之路’枢纽。” 莆田人的抗战史就是一部平民英雄史,而莆田边检站的“红色课堂”就设在闽中革命烈士陵园松柏下,新警入职第一课从这里开始。 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智慧国门。如今,莆田边检站已完善港区智能查验通道,整合一体化查验、全链条服务、信息化监控,依托自主研发的“语音告警助手”等设备,为出入境船舶提供“零等待”通关服务;实体化运行的数智中心,24小时监测网覆盖当年闽中海上游击队活动的黄瓜、南日诸岛。2024年,莆田港口吞吐量突破8000万吨,同比增长12.33%,增幅居福建省首位;出入境船舶数量增长17.07%,创历史新高。罗屿作业区对中国台湾地区的铁矿石中转量已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海浪拍打礁石,回荡着历史的回响。“从明朝戚继光在莆田打倭寇,莆田军民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头。”站在罗屿大桥俯瞰港区,林琳的对讲机传来船舶在港动态通报。80年前,这里是日军轰炸机呼啸而过的死亡航线;此刻,与全球5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的莆田口岸,莆田移民管理警察正守护东南沿海铁矿、天然气等能源动脉,在这片海疆刻下同样的“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