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莆田市秀屿区南日岛东岱湾海域迎来一个“大家伙”——“闽投秀屿一号”。 这是莆田首座深海智慧渔旅养殖平台,集深远海养殖、休闲旅游、海洋科普、观测通信等于一体,成为莆田深耕海洋牧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的一个新亮点,更为“海上福建”建设再添助力。 (“闽投秀屿一号”采用半潜式抗台风设计,如同一座“海上城堡”。) 1、海洋渔业与文旅产业“双赢” “闽投秀屿一号”是半潜式渔旅融合平台,长100米、宽36米、高27.6米,面积相当于1个足球场。在广阔的海面上,整个平台宛若一座“海上城堡”。 此番,“闽投秀屿一号”落户南日岛东岱湾海域,可谓在海洋渔业与文旅产业发展上实现“双赢”,功能丰富,看点多多。 首先来看水产养殖。“闽投秀屿一号”的水下部分有3口养殖网箱,共有6万立方米的养殖水体,主要养殖大黄鱼、石斑鱼等高端水产品,预计年产水产品600多吨。 深远海养殖平台代表了当今世界水产养殖的先进水平。“闽投秀屿一号”配备了数字化设施,搭载了太阳能发电系统、自动投喂、捕捞设施,以及水质监测、海流气象监测等传输设施,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养殖管理。太阳能发电系统一天发电量超1200千瓦时,可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实现“零碳”运营。这将有力助推莆田海洋渔业产业从近海到深远海、从低端到高端、从粗放到精细的绿色转型。 其次,对文旅产业而言,平台还能化身“海上旅游胜地”。这里配备海景客房、海上餐厅、亲水平台、露天水吧等,可同时满足150人观光娱乐。在该平台验收交付后,将推出“渔旅研学”“海鲜现捞”“鱼苗直供”等特色服务,为旅客提供沉浸式消费体验。 “耕海牧渔+观澜听涛”,这种渔旅融合模式打破了传统渔业单一生产的局限,开辟了旅游新场景,带动住宿、餐饮、体验等多元消费,为莆田文旅市场注入新活力。 (平海湾海上风电场) 2、“蓝色粮仓+绿色能源”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闽投秀屿一号”所在的南日岛海域,是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近年来,莆田持续深耕这片“海上良田”,书写“首创”样本。 全球首座风渔融合浮式平台“国能共享号”,已在该海域投运一年。它是三立柱半潜式平台,在漂浮式风电领域开创“水上发电、水下养鱼”新场景。该平台安装了一台4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平台中间围出六边形的养殖区域,配备了智能化深远海养殖网箱,具备养殖5万尾深海鱼类的能力。 “国能共享号”自建成投运以来,表现出色,风电机组可靠性在95%以上,在大风季期间创造连续120小时满发的纪录,一个养殖周期渔获收入可达数百万元,实现了“电渔双收”的复合效益。 “蓝色粮仓+绿色能源”,这样的探索实践也在莆田其他海域展开。比如,省重点项目——东乌垞A区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于今年5月底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水下暗藏“生机”,利用光伏板遮阳,抑制藻类繁殖、调节水温,为鱼、虾等水产提供优质生长环境;我省首个单体最大海上滩涂渔光互补项目——创能涵江兴化湾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于2024年11月30日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通过“板上发电、板下养殖”的渔光互补模式,实现水域空间立体运用。 “国能共享号”在漂浮式风电领域开创“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海洋开发新场景。 3、向海图强激活澎湃动能 从单一海产捕捞,到多途径开发渔业资源,再到不断延展产业链条,莆田用好宝贵的海洋资源,让海洋经济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目前,莆田是全国鲍鱼养殖、花蛤育苗、鳗鱼生产、龙须菜和海参养殖的重要基地,海洋牧场生机盎然。莆田还探索全国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成功开发蓝碳资源。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莆田发挥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近年来组建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招商工作领导小组,以链长制模式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较好成效。2024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约610亿元,同比增长7%左右,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0%。 向海图强不止步。今年5月底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提出“着力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深入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发挥港口资源优势,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等要求。海洋产业项目接连落地,向着“亿吨大港”进发,都彰显着莆田在发展海洋经济上的决心与实力。 蔚蓝的海洋,孕育着无限希望。未来的莆田,还将继续向海而歌,奋楫逐浪,驶向海洋经济新蓝海,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