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木兰溪畔“绿洲”风
【发布日期:2025-07-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郭大卫】

  20世纪末之秋冬时辰,我跑了三十多公里路程来到华亭木兰溪南岸的园头村,拜望了作家龚玉瑞先生。他刚出版的文集《文人瘦》有点稀奇。说实在的,我是被其如许特别的书名所吸引!捧着此书,我心中萌发出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一个“瘦”字,个中必定蕴涵着极其深邃而又晦涩的思辨韵味和充满着睿智哲思之人间正义、道义辞笔呢!

  龚先生情态可掬,兴致勃勃,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村庄的历史人文、丰厚的地方掌故和著名人物。坦诚地阐述昔日园头村的人脉风徽——历史上曾经出现“一门四贡元”“文武五举人”风流佳话。俟现当代,又有“昆仲二教授”“夫妻双博士”“公子孙四学士”“一门五俊秀”等美誉,名扬天下。名副其实佐证了吾莆遗风——“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之传统风尚。怪不得被知识界老前辈宋元模先生称道:“兰溪一绿洲,大名扬千秋。一门四贡元,文风古来优。当代尤称盛,接踵不曾休……”

  从此,木兰溪畔园头村文化“绿洲”被人们叫开了!

  追溯历史,南宋绍兴八年,里人龚茂良年仅17岁荣登进士及第,成为“榜幼”,驰名京华。累官参知政事,代行宰相,王廷谥“庄敏”。写到这里,突然间,我想起25年前,龚玉瑞先生赠送给我一本由他主编的《南宋名相龚茂良》。我阅览全书颇受感动,遂撰写了一篇题为《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读后评论,受益匪浅。得知龚茂良是一位浩然正气、雄才大略的政治改革家、伟大的战略家和才华横溢的文学家。陆游将龚氏比为屈原,言不为过。

  龚茂良为官勤政廉民,敢谏正言,秉公执法。他极力推行“量人才以录用”的任人唯贤政策,主张用人“辩贤否、正名实、使材能、听换授”高见理念,深得人心。邑人名士陈俊卿、林光朝、黄公度、黄仲昭、林俊、刘克庄等盛赞龚君忠贞为国为民的可贵精神。大理学家朱熹亦赞颂龚茂良的优良品德和历史功绩。《宋史》《续资治通鉴》及《八闽通志》等典籍,均有详细的记述。难怪莆田“四贤祠”里就有龚茂良的位置。

  但是,龚茂良的著作大都佚失,现仅存不多。其中有他的《木兰陂》七绝诗:“木兰春涨与江通,日日江潮送晚风。此水还应接鄞水,为谁流下海门东。”还好,《莆阳文献》《莆阳风雅》等,以及史志古籍中还存有些龚茂良的诗文。几年后,龚玉瑞又出版文集《绿洲情结》,我都撰写了评论文章。实际上是对该作品进行解读或评析,从中得到教益。那些年,园头村华侨作家云里风,热心文学艺术事业,慷慨解囊,出资创办“云里风文学奖”。龚玉瑞近水楼台先得月,倾情为这一文学活动四方奔波,搭桥铺路,助力文学艺术繁荣发展,为莆田文艺事业做贡献。云里风仙逝后,里人为了纪念他,遂在其陈家故居设立云里风文学馆。这座古老的五间厢双座厝就成为园头村一道亮丽的文化碎片,给“绿洲”增添了一道文明景致。

  2009年夏,我的文学评论集《滨海拾缀》出版,园头籍作家、高级编辑曾元沧先生为该书作序。曾先生对我的文学评论予以中肯的评价,恰如其分,言简意赅地指出“有明确的评论指向”——评小说,“紧紧抓住了特定环境里的灵魂,以及灵魂随境漂移乃至嬗变的情状”。评散文,“拽住一个‘情’字不松手。今昔人事里的情、山脉水褶里的情、各种氛围里的情、心灵深处的情,那种连血带肉的真情!”然而,曾先生对家乡这一片热土怀以深厚的爱,发出内心的感叹——“荔枝红透龙眼黄,枇杷熟后橄榄青”。极其含蓄而委婉地道出了对家乡人文的无限期望与厚爱。然而对晚辈寄予莫大的指望。在序言中以鞭策或激励的言语,奖掖作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且语重心长地说:“大卫君,生活上甘于平淡、朴素,而写作上却不甘寂寞与平庸,不辱使命。不但具有驭字谋篇的能力、丰富的生活和知识积累,还具备过人的精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字里行间深深地震撼了我!多年来,我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对文学的虔诚、眷恋与执着。

  五年前,我应邀担任《美丽城厢》一书副主编,负责编撰第五辑“绿水青山,旅游胜地”。其时,我孑身一人,又一次来到园头村采风,先后走访了“茂良亭”“勤廉广场”“龚氏故宅”“菁菁乐育”“云庄书院”……创作了《记“文化绿洲”园头村》,收录在该书里。日前,该书出版了!其间,我百感交集,浮想联翩,即兴填上一首词《破阵子·园头文化村行吟》,以表达对园头村的仰慕之情。词曰:

  三岳兰溪环绕,水清山秀田园。地设天生心笃志,家道风徽四海传。民风美浩繁。

  耕读渔樵传统,将军宰相斑斓,高士儒生千百众,伟业宏图定可攀,万家喜乐天。

  这次莆田市杂文学会采风活动,我有幸再次来园头村采风,切身感受到那些以前看不到的新信息,拥有将军厝、北大校长楼、华侨宅……在这幢中西合璧的侨宅里,我欣然挥毫,写下朱熹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中堂行草书,以满腔热情化作墨痕,意在其中,赠送给侨宅主人。

  凭栏远眺,那巍峨壮观的三紫山如同一块偌大无比的笔架台,横卧在悠悠的木兰溪上,横亘在如诗如画的美丽田园间。那么,美丽而又可爱的园头村被镶嵌在青山绿水里,犹如一只大雄鹰翱翔于高空,奔向广袤无际的天宇。

  倏然,一阵清风徐徐吹拂在我身上,让我倍感爽朗,倍感惬意。哦,我打心底里羡慕园头村的读书风,羡慕“绿洲”文脉的优良传统的家风教风。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