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要学习的新知识和要解决的新问题越来越多。作为新时代的少年,累一点再累一点,苦一点再苦一点,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多一点再多一点,都没有关系,因为未来总是甜的。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请以《未来总是甜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未来总是甜的 人们总说生活太苦,像一杯凉透的茶,涩在舌尖,哽在心头。可我相信,未来总是甜的——就像黑夜尽头的光,寒冬过后的春,所有苦涩,终会酿成回甘。 ——题记 古色古香的小巷里,有一位老糖匠,每当我遭遇挫折,总喜欢来到这里,坐在老旧的木椅静静地看着他熬糖。他熬糖的手艺是祖传的,一口铁锅乌黑发亮,糖浆在锅中翻滚,咕嘟咕嘟冒着泡,老糖匠常说:“熬糖急不得,火候不到,糖就苦;火候过了,糖就焦。”我总是若有所思地回味这句话,联想到人生,现下的苦楚,不过是糖浆尚未熬到火候,若因此便断言糖是苦的,岂不可笑?未来的甜,正藏在当下的熬炼中。 翻开历史泛黄的相册,有多少成功的足迹不是从荆棘丛中走来?苏轼一生起起伏伏,多次遭到贬谪,才写下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千古名句;邓稼先隐姓埋名多年,为中国原子武器的设计制造和研究鞠躬尽瘁,至死不懈,才迎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红军战士们长征二万五千里,受尽磨难,才见证了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未来之为甜,恰在于它能将过去的苦痛酿成蜜。 我曾拜访过一名残疾人,他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双腿。初时的他整日躺在床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天花板,过了好久也无法相信这场灾难,“医生说我这辈子都站不起来时,我感觉我的世界好像崩塌了。”他对我说。然而多年后,我在残奥会的点燃火炬接力的直播中看到了他,金色的火炬上一缕火苗散发出火光映在他的脸上,作为火炬手的他笑容比谁都灿烂。我忽然明白,所谓未来之甜,不在境遇的改变,而在人心的转化。那名残疾人后来告诉我:“我失去的是双腿,不是生命;失去的是行走的能力,不是活下去的勇气。” 放眼今日信息时代的世界,全球变暖、战争阴云,种种问题确实令人忧心。但细想之下,哪一个时代没有难题?我们的祖先面对野兽、瘟疫、饥荒时,恐怕比我们更加绝望。然而他们活下来了,并且创造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这难道不足以证明,人类具有将苦转化为甜的天赋吗?相比之下,现在的苦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作为当代的新时代好少年,再苦一点再累一点,未来总是甜的。未来之所以甜,正因人性中那点不肯屈服的光芒。 老糖匠的糖出锅了,金黄色的糖浆倒在石板上,渐渐凝固。他掰下一块给我,甜味在舌尖化开,带着淡淡的焦香。“甜吧?”他问。我点头。他笑了:“这甜味里,可有刚才的苦呢。” 未来总是甜的。这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对生命韧性的认知。今天的苦,是明天的甜尚未展开的模样。我们活着的意义,或许就在于相信这一点,并且为之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