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二区陈豪主任团队成功为2名终末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实施胸腔镜下肺减容手术(LVRS),让患者重获呼吸自由。
生活受限,患者苦不堪言 “陈主任,我们终于可以自由呼吸了!”6月9日,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二区病房里,今年66岁的侯先生和57岁的郑先生激动地对前来查房的陈豪主任说。术前,他们气喘、呼吸困难,日常活动严重受限(日常步行百米即需停歇),频繁住院治疗(每年3-5次)。居家期间,他们需要依赖氧疗和无创呼吸机支持才能维持基本生活,生活质量极低。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病情持续恶化,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多学科协作,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陈豪主任团队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邀请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在会诊过程中,各科室专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从不同角度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 陈豪主任医师通过详细阅片,明确患者肺气肿的类型呼吸及病变区域(靶区),为手术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危重症医学科郭丽景副主任医师详细评估了患者的肺功能和呼吸系统状况,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的术后呼吸管理策略;麻醉科蔡茂恩副主任医师针对患者的ASA分级和呼吸、循环系统评估结果,制定了精准的麻醉方案及风险预案,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重症医学科林艳雅副主任医师则提前规划了术后重症监护的要点和举措,为患者术后的顺利康复保驾护航。经过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最终为2名患者量身定制了详细的手术策略及围术期管理方案。 手术顺利,患者重获新生 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下,陈豪主任团队成功为2名患者实施胸腔镜下肺减容手术。手术过程中,陈豪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精准地切除了患者肺部的过度膨胀组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整个手术过程顺利,麻醉平稳,未出现任何意外情况。 术后,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观察和治疗。在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患者平稳度过了术后危险期,顺利拔管并返回普通病房。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2名患者的肺功能较术前明显提升,运动耐量显著改善,脱氧状态不停歇可步行300米,成功摆脱了长期依赖的呼吸机,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医生提醒: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COP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肺部疾病,主要影响气道和肺泡,导致气流受限,这种气流受限通常是进行性的,并且与气道和肺泡的异常有关。”陈豪介绍,简单来说,COPD就是肺部的气流通道变窄,空气进出肺部变得困难。其主要风险因素包括吸烟、空气污染、遗传因素、儿童时期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此外,COPD不仅影响呼吸,还可能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包括肺心病、肺纤维化、骨质疏松、生活质量下降等。 “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如果出现慢性咳嗽、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频繁的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陈豪说,对于COPD患者,除了药物治疗、氧疗、呼吸康复等非手术治疗方式外,肺减容手术和肺移植手术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微创胸外科肺减容术(LVRS)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终末期肺气肿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术或介入方式使病变相对较轻的肺组织复张,减少生理无效腔和肺动静脉分流,减少肺残气量,降低肺阻力,使得胸壁和膈肌更有效地参与呼吸运动,从而有效改善肺组织弹性回缩力。 肺减容手术就像帮助肺部减负,把“占地方”的东西清理,给正常的肺组织腾出更多的空间来,缓解局部的压迫,从而呼吸畅通。肺减容手术并不适合所有COPD患者,应在专业医疗团队的评估和建议下做出决定。 此次对这2例患者的治疗,是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在COPD治疗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未来,该院将进一步优化技术,为更多终末期肺病患者提供精准微创手术治疗,为推动区域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