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天下进士第一巷”的前世今生(上)
【发布日期:2025-06-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林春荣】

  这是一条莆田城最古老的街巷,莆田方志里准确地记载隋唐时期陈迈居刺桐巷,其家族以“刺桐陈”命名。

  这也是古代中国产生进士最多的一条古巷,方氏、林氏、陈氏、翁氏、黄氏、郑氏、彭氏等家族,共有184名士子登进士第。

微信图片_20250611110748.jpg

  聚居在这条古巷的陈氏始祖乃是莆田县第一任县令陈迈致仕后析居此,陈迈及其裔孙以颍水陈著称于莆,占莆阳陈氏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分布在莆田绝大部分乡镇。翁氏也是比较早入驻坊巷的姓氏,据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记载,入莆翁氏始祖翁何之孙翁巨隅曾经在此种植刺桐树,这条巷就有了最早的命名——刺桐巷。金紫林氏始祖之五世孙林谠在唐未迁居刺桐巷,后来他的裔孙们在北宋后期以一场泣惊鬼神的忠君报国情怀,赢得了历史的尊重。朝廷敕旨赐建林氏四忠义祠。几乎在同一时间,九牧林氏长房林苇的五世孙林可征也迁居在大度街,与金紫林氏一起在这座千年古城共同演绎着忠孝仁义的文化史诗。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数十个姓氏曾在不同的时间点迁居于此,读书科举,入仕为官为吏,各自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在志书上留下一卷又一卷汗青照丹青的事迹。

  一条产生184名进士的古巷,足以冠上“古代进士第一巷”的称誉。方氏一族有宋一朝就涌现72名进士,这也是古代中国的“天下第一家族”。

  一条小巷诞生了184名进士,这是一个非常辉煌的成绩,可以碾压了古代中国半数以上的县,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县进士数没有超过184名。甚至还有两成以上的府郡所产生的进士数也没有超越184名。一条小巷进士数抵过一个县,一个郡,这是多么神奇的历史。

  一

  唐朝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撕破了盛唐金衣玉食的繁荣,在长达数十年的战乱之中,中原无数的名门望族开始沿着一条曲折而又光芒的道路不断南迁,不断地迁居于福建的山山水水,也不断移居莆田、定居莆田,又在莆田开枝散叶,用书香墨香塑造成名重天下的名门望族。

  方氏入莆有着一条散发着浓郁人文气息的路线图。入莆始祖方琡 ,官居泉州都督长史,致仕后迁居莆田方山,即乌山山下,方山、方琡,始祖,构筑了方氏入莆后永恒的家山。莆阳方氏后人尊方琡为入莆方氏始祖。

  方琡生子方殷符,唐乾符三年进士及第,科举入仕后任威王府咨议参军,积极参与唐王室和朝廷发动的围剿黄巢农民起义军的军事斗争。在那场长达十年的烽火岁月里,方殷符始终追随威王府官兵,四处阻击与围堵起义军。直至唐中和四年,彻底歼灭了这个转战大唐半壁江山的起义军。方殷符因功擢升为御史中丞,赠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后隐居莆田,过上一段很长的悠闲生活。

  方廷范,方殷符之子,唐大顺二年进士及第,入仕后授温州安固县尉。历任长溪县、古田县、长乐县知县,任职时勤政廉政,为民办实事,执法严明,体恤民生,“政声人去后,百姓闲谈时”,任职过的老百姓皆尊称方廷范为“长官”。长官方廷范成为历史上一个固定的文化符号,紧紧地嵌在历史码页上。

  方廷范科举入仕后,从乌石山下迁居刺桐巷,开始这一脉家族飞黄腾达、科甲连登的光辉岁月。

微信图片_20250611110743.jpg

  刺桐巷自方廷范迁居在此之后,很快就会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更名,虽然这一条巷也聚居着莆阳众多的名门望族,比如六桂翁之一翁处厚,翁乾道长子,宋建隆元年与弟翁处易同登杨砺榜进士。入仕后历任仙游县知县、临邛县知县,官至礼部员外郎兼殿中丞。翁处厚从兴福里竹啸庄迁居朱紫巷,完成了六桂翁氏的分脉,刺桐翁从此在城内繁衍与分播,后世也屡有子弟进士及第。

  方廷范生七子,长子方仁逸,官至检校水部员外郎,次子方仁岳,官至秘书少监,三子方仁瑞,官至著作郎;四子方仁逊,官大理司直,五子方仁载,官至礼部郎中,六子方仁远,官至秘书省正字,七子方仁杰。方廷范有六子均入仕为官,也称“金紫六桂方氏”。后来,刺桐巷方氏一族迁居外省、外郡,其后裔以“六桂堂”为堂号。

  宋朝的时代阳光缓缓地照亮了长长的刺桐巷青翠而又茂盛的刺桐树,照亮了许多家族所传出的悦耳动听的读书声,也照亮了整座城垣跌宕起伏的屋脊与飞檐,岁月静好,渐次打开了一扇扇向南而开的门扉,鱼贯而出的青春身影,即将淹没了大宋朝野和遍布在山山水水之间的郡县。

  莆阳方氏年轻的子弟们从此向进士榜发出振聋发聩的冲锋号,揭开了一张张光彩夺目的金榜题名,一场人世间最为美好的“进士潮”,发生在莆田,发生在刺桐巷。

  为莆阳方氏首次打开进士榜的是方仪和他的堂侄方慎言。他们两人携手同登宋咸平三年陈尧咨榜进士,除了这一对叔侄进士外,还有橄榄巷陈靖的孙子陈甲。这一榜三人进士全部入选志书人物志。这也是莆阳在一千多年的科举进士榜上的一次例外。

  方仪,方仁岳子,方仪在青少年时代就是兴化军城一个著名的儒士,在兴化军置城不久,尚未设置军学。宋咸平元年,朝廷下诏设兴化军学。方仪与同城陈诩自愿捐建军学,奏请于朝廷,旨准,得赐地于军城的东南部。方仪、陈诩倡捐钱30万缗首军学正殿,次年奉旨建三礼堂、御书阁。咸平六年,兴化军学建成。

  清乾隆《莆田县志·卷二十一·人物志·儒林传》中载:“方仪,仁岳子。初,兴化军未有学,咸平元年始有诏立学,仪与陈诩愿入赀助成。疏请,得赐地于军治东南隅,建本军庙学,郡人翕然输钱佐之。已而仪与弟能及从子慎言举茂子。至京,复奏请修三礼堂步廊崇阁,及学制之未备者,由是莆之学校日盛。历官大理寺丞,迁着作郎。卒,今祀于学宫之东偏。”

  能够入选人物志之儒林传,方仪倡建兴化军学之举居功至伟,梁陈只有一人郑露,唐朝只有两人林披和黄璞。宋朝三百年间也只有四人入选儒林传,方仪、郑厚、郑樵、郑钺。纵观八闽各郡,置郡而设郡学,兴化军学创建时间最早。直至明朝时,兴化府学甲于闽七郡,不能不说,方仪、陈诩等莆田名士的先见之明,他们以高瞻远瞩的眼光与远见,首创兴化军学,为兴化军的学子们打开了一条宽阔而又光明的科举之路。自宋建隆元年翁处厚、翁处易首登宋朝进士榜,至宋咸淳十年林桂芳、翁归、郭廷炜、傅登柄、傅虎臣、傅雷龙再登王龙泽榜进士,兴化军一军共有1784名进士。莆田县与仙游县一起跻进“宋代十大进士县”行列,莆田县以千名进士登上“宋朝第一进士县”的宝座。连人口只有一万人左右的山区小县——兴化县,也涌现一百多名进士,还有正奏名状元郑侨,武状元薛奕,特奏名状元林自。一卷宋代科举史,一部莆田读书人的磅礴史诗。

  正如志书中所描述的方仪倡学之举,感天动地,方仪、方重、方慎言等同一家族三个人同举茂才,演绎了莆阳方氏在科举上光芒夺目的开门红。

  方仪入仕后历官大理寺丞,迁著作郎,赠太中大夫。而方慎言,字应之,方仁载孙,以仕迹入传《莆田县志·卷二十四·人物志》。方慎言中进士入仕后,历任信丰县、兰溪县知县,祥符大中初,以殿中丞受诏前往淄、青数郡“均给蚕赋”,擢升为屯田员外郎。宋仁宗朝,改任侍御史,又历官泉州知州,两浙转运使,潭州知州,谏议大夫,以朝请大夫知广州。方慎言任多个重要的领导岗位,在每一任上都以政声闻于朝野,或以万民敬仰并不为过。他逝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宋吏·职官志八》:“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国公、为从一品”。方慎言以其一生不朽的政绩,跻身于从一品的行列,为莆田士子在宋朝官场上开了一个绝好的兆头。

  二

  不论是方仪为代表的莆田士林倡建兴化军学,打开了整个兴化军数以万计的士子通向科举之路,层出不穷的贡士,数以千计的荐辟,遍布三百年的大宋王朝辽阔的朝野。莆田、仙游、兴化三县读书人以惊人的爆发力,完成了一种文化的更新换代,为数十个家族迎来了科甲世第的称誉。历史也为莆阳方氏一族敞开了科举与文化的大门,一大批方氏子弟接踵而至,举明经、荐贡士、中进士,莆田方氏子弟们的姓名密密麻麻写满了厚重的族谱,也写满了《兴化府志》《莆田县志》上的选举录。

  为莆阳方氏续写辉煌传奇的是方慎从。方慎从,方慎言弟,登宋景定二年李迪榜进士。同榜的还有一个莆田县进士翁纬,翁承赞孙。方慎从也是一个以仕迹入选《莆田县志·卷二十四·人物志》。方慎从,字惟之,进士及第后入仕,历任弋阳、守江等县知县,又历任潮州、漳州、嘉州知州,晚年,又当一任漳州知州,后擢升为都官郎中。志书中以一句话概括其兄弟分守漳州、泉州时的舆论热议“守漳日,适慎言守泉州,旌麾相望,二州人荣之。及再至,漳人夹道欢曰:‘吾父复来矣’……”方慎言以都官郎中、正五品的职务致仕。这也是一人比较圆满的人生结局。

  在志书中,他的孙子方价,他的曾孙方禧、他的族孙旬也分别附传于方慎从。方价,宋熙宁六年进士及第,入仕后知安丰县,擢升都堂申察。又复知侯官县。方禧,宋元符三年进士及第,任殿中侍御史,“至大观中,禧持节按属部学,嘉父老拥车诵慎从诗为贺”。方旬,宋绍圣四年进士及第,任建州通判时,以智慧平叛。“剧贼范仙桂啸聚境内,旬躬督捕,榜许自新,贼徒杀仙桂以降。”因军功擢升衢州知州,卒于官。

  方仪用一个古代知识分子的远见倡建兴化军学,不仅给莆阳方氏家族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荣誉,也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增添了连续不断的运气。方仪的儿子方正中,登宋景祐元年诸科进士,官至泉州长史。方正中的儿子方欣,登宋元祐三年特奏名进士。官至四门助教。方仪的曾孙、方正中的孙子方天若、方天任兄弟双双中正奏名进士。方天若,登宋绍圣四年何昌言榜进士第二人,即榜眼,是王安石蔡京推行的熙宁变法重要的支持者。历任漳州节度推官、秘书省正字,越州观察推官、校书郎、史馆编修、无为军知军、提举两浙东路、泉州通判、两浙提举常平、福建转运判官、湖南运使,又任泉州知州、京西转运使、著作郎兼国史编修官、秘书少监、右文殿修撰兼知泉州。三次任泉州知州,方天若也是一位北宋时期重要的文学家,著有《方天若文集》五十卷。他的《木兰水利志》,长达千余字,是木兰陂水利工程最早的文字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方天任,登宋政和二年莫俦榜进士,该榜榜眼李宗师也是莆田县人,方慎从孙方俣也在该榜,方天任官至比部郎中,正五品。方天若的儿子方邵,登宋大观三年贾安宅榜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充陕西等七路察访使。“俾廉童贯所为,即尽发其罪恶,罢居筠州”,官至直龙图阁。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古韵新声颂党恩 我市举行“迎七一”文化惠民专场演出
  • 西天尾镇开展宗教场所消防演练 筑牢安全“防火墙”
  • 秀屿区东峤镇居家养老项目 多元服务托起“夕阳红”
  • 荔城区北高镇:挽袖献爱心 热血传真情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