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熟读《围城》好为文
【发布日期:2025-04-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周洋】

  犹记得上大学时初读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拍案叫绝,读到会心处忍不住绕室疾走大声诵读书中段落,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真是一种久违了的阅读体验。许多年过去,这部书拥有越来越多的忠实读者,有人寻章摘句,有人欣赏品鉴,有人比较分析,人们沉浸其中,从不同维度挖掘它的文学内涵与思想魅力。近日,我有幸拜读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韩石山先生的新着《围城艺术谭》(文汇出版社2024年版),仿若走进一扇全新的研读之门。作者从汉语语法的独特视角,深入剖析《围城》的语言艺术,让这部当代文学经典在读者面前呈现出别样的光彩。

  《围城艺术谭》共分六章,分别是:“围城里有丰富的语法资源”“字”“词”“句”“文”“笔法”。如此结构布局,视角新颖独特,可以说是从《围城》的字、词、句、文法等多个层面入手,细致入微地剖析其中的语言现象,对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进行字斟句酌的推敲,深入解读小说中那些灵动鲜活的语法运用,充分展现出作者对《围城》研读之深。透过韩石山的解读和分析,我们看到钱钟书先生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巧妙地设置了语言的魔方,只有弄通其中的内在机理,谜题才可能被一一解开,进而窥探到钱钟书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韩石山先生以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名世,涉足汉语语法领域研究既是缘分也是巧合。他大学毕业后曾在山西临汾市汾西县勍香中学当语文老师,教学之余常在学校图书馆借书阅读,正是受到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何容的《中国文法论》等著作的启发,他开始尝试探究汉语语法的奥秘。2007年退休后,他有了充裕的时间从事写作,仍然念念不忘要在语法方面做些研究,而要把自己关于语法的理念完整系统地表达出来,钱钟书的《围城》正是得天独厚的例证资源。这就是《围城艺术谭》一书的写作缘由。

  传统的汉语语法体系,从名词、动词、形容词谈起,以主、谓、宾、定、状、补为基本脉络。而韩石山先生的研究恰恰是另起炉灶、改弦更张,对旧式语法体系里的概念弃如敝屣,代之以名物、词位、主词、辅词、意念、笔法等六个全新的语法概念。在书中,他把语法和修辞放在一起来考量,语法部分分为词法、句法和文法,修辞部分单列为笔法。比如,这部书的第四章专门谈“句”,专列一节,名为《<围城>里的对句之美》,主要剖析钱钟书在《围城》中所用词句的协调对称。他举例说钱钟书把“垂头丧气”这个成语改写为“头垂气丧”,使之与同一段话中的“筋疲力尽”相对称,构成对句,整句话读起来就特别顺溜,我们由此也可以感知钱钟书先生在选字用词上的匠心独运。

  “文同布阵,笔法调拨。钱氏文法,最便写作。”这是韩石山对钱钟书写作技法的褒扬,也可看作是以文法为线索,阅读《围城》之后的点滴心得。如果我们只是把《围城》当作一部小说来读,所获定然有限。而像韩石山这样字斟句酌精研细读,我们就会清晰地认识到钱钟书先生不仅是一位小说创作的高手,更是一位驾驭语言的大师。他能够突破循规蹈矩的传统语言范式,以独特的词句组合传递出深刻的思想与细腻的情感,这种创造力在《围城》的字里行间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其成为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如此说来,《围城艺术谭》就像一位智慧的向导,带领我们在阅读与创作的山路上不断攀援上行,汲取更多的养分,让我们在熟读《围城》之后,更懂得如何为文。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