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尚存两尊古代妈祖神像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仙游众多的天后宫几乎都受到破坏,目前鲤城街道贝垅宫尚存两尊据传为宋代的妈祖和吴妈神像。位于今鲤城街道贝垅村的贝垅宫疑为宋代的慈感庙,宫前有株千年古榕树。据宋黄岩孙编纂的《仙溪志》记载:“慈感庙,在县西一里。神姓陈氏,本汾阳人。生为女巫,殁而人祠之。妇人妊娠者必祷焉,神功尤验。端平乙未(1235年)赠庙额,嘉熙戊戌(1238年)封灵应夫人,寻加封仁惠显淑广济夫人。宝祐年间封灵惠懿德妃。”贝垅宫奉祀妈祖、陈靖姑、吴妈。除了贝垅宫,枫亭镇海滨村灵应堂也保存了一尊南宋时期的妈祖神像,已被列为莆田市二级文物。 仙游人王里为妈祖父母请谥 修于宋宝祐五年(1257年)的《仙溪志》记载:“顺济行祠,在枫亭市西,里人崇奉甚谨,庙貌甚壮。神父林愿,母王氏,庙号佑德。宝祐元年,王教授里请于朝,父封积庆侯,母封显庆夫人。妃之正庙在湄州,而父母封爵自枫亭。”(详见《明著录》) 成书于开庆元年(1259年)的《临汀志》也记载:“宝祐元年,王教授里请于朝,父封积庆侯,母封显庆夫人。” 王里是南宋词人、仙游慈孝里王迈的从侄,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榜进士。初授广州文学、光禄寺丞,后为都官员外郎。 枫亭妃庙是最早的妈祖分灵庙之一 据宋代刘克庄的《新建枫亭妃庙记》记载:元符初,水漂一炉,溯沿而至。夜有人感梦曰:“湄州之神也。”当时枫亭人就在锦屏山下建了几间房子,奉祀湄洲女神,始称“海神庙”。绍兴至嘉定间,乡人林文可和蔡定甫先后进行了扩建,但是不久又圮。绍定间,乡人林谦父捐金,在王南叔的协力下,妃庙终于完工。 涵江圣墩祖庙建于元祐元年(1086年),比枫亭妃庙早13年。江口妈祖庙建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白湖顺济庙建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据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载,平海天妃宫,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建,距妈祖羽化的雍熙四年(987年)仅12年,但宋代李俊甫《莆阳比事》和丁伯桂《顺济圣祀庙记》均无记载。 由此可见,枫亭妃庙至少是湄洲妈祖祖庙的第三座分灵庙。 现存最早的雍正皇帝御书摹匾“神昭海表”在仙游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御书“神昭海表”匾额,赠湄洲、厦门、台湾三处的天妃神祠。当时,不少地方的天后宫都复制悬挂在正殿。仙游县度尾镇潭边村龙井宫于乾隆十年(1745年)也复制了雍正御匾“神昭海表”悬挂在正殿。由于历史久远,湄洲、厦门、台湾等地原来的御书匾额都已荡然无存,唯有龙井宫的御书摹匾尚存,如今已然成为稀罕的文物,1993年12月还被湄洲妈祖祖庙借到台湾去举办妈祖文物展。 现存最早的历代皇帝勅封妈祖的匾额在仙游 妈祖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700余年间,先后36次受到历代皇帝的褒封,其中宋代14次,元代5次,明代2次,清代15次,封号从夫人、妃、天妃,到天后,封号字数长达64字,妈祖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目前,仙游尚存三块清代勅封匾额,见证了妈祖的荣耀:一是鲤城街道拱桥头二妈宫乾隆三年(1738年)的匾额;二是鲤城街道木兰街“下街林”天后宫乾隆三年(1738年)的匾额;三是赖店镇玉墩村兴龙宫同治间的匾额。拱桥头二妈宫的匾额曾于1993年被湄洲妈祖祖庙借用到台湾参加妈祖文物展。相比这块匾额,“下街林”的匾额更显得老旧,但匾额上的贴金依然闪内发亮。“下街林”与妈祖林默同宗,始祖是“九牧林”林披。 现存最早的妈祖圣迹图在仙游 绘画是妈祖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世上尚存的妈祖圣迹图共有两套,一是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清同治年间的《天后圣母事迹图志》;二是仙游县大济镇白塔村枫塘宫收藏的清康熙年间《天后显圣故事图轴》,共有四轴,每轴十二图,每图长60厘米,宽38.5厘米。这套48张的工笔画,为清代康熙年间民间无名氏画家所作,色彩艳丽,人物、画鸟、山水无一不栩栩如生,生动地描述了妈祖从出生到升天的全过程,并描述了妈祖救海难、护国使、驱贼冦助收台等事迹,尤其是首次出现妈祖身穿红衣的形象。 2000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妈祖诞辰1040周年之际,国家邮政局从这48幅圣迹图中挑选了《妈祖诞生》《海上救难》《湄洲飞昇》《神女护使》《钱塘助堤》《涌泉济师》等6幅作品,作为特种邮资明信片发行,对妈祖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