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探访蕨阳岭古道
【发布日期:2025-03-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黄玉锌】

  宋宝祐五年《仙溪志·道里》载:“……邑有山路三:东出游洋,西出九座山、德化……”;《九鲤湖志·地理志》的方位交通中载:“由德化向凤顶来者,出凤顶二十里后县,四十五里菜溪(附近有菜溪岩),五十五里溪边……”,山脉中又载:“支脉西北衍者(六)菜溪岩、解元岭、下斜、鬼湖各地之山,以云顶山为代表……”这些古籍虽只是只言片语的记载,却为我们串联揭开古代仙游北部山区交通中凤山前县、菜溪等地神秘的面纱。

  仙溪志中“后县”,指现在的西苑前县村除汾阳外,含后县、清坑、湄溪。旧时凤山乡前县村到菜溪有两条古道,一是从后县经后县隔下山,与风山溪头去菜溪中的官厅溪古道汇合,过山门、香山古院到达菜溪。这段路中之前有发现一处宋代修路摩崖石刻“黄章绍喜舍钱□贯足造此桥,并砌两头路三十丈。四恩三有法界,□□法□舍十一贯□。僧法□,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三月日题”可以为证;另一是从湄溪上蕨阳岭经源山寺、狮子岩、莲花庵达北溪。

  本次我们要探寻的是这条蕨阳岭古道。解元岭即蕨阳岭,俗称桂元岭、鸡毛岭,位于仙游古岭山,海拔1378米。从明正统年间《游洋志》首次出现“蕨洋岭”的名字,志中载“寻阳溪在福兴里。发源于蕨洋(阳)岭,经凫峰,与众流汇,而为凤阳洋溪,沿山而为洙溪、汤泉,为虺潭,逾于永福大漳入于江”。此后的明弘治三年《仙溪志》、明嘉靖十七年《仙游县志》、清康熙十九年《仙游县志》、清乾隆十四年《仙游县志》、清乾隆三十六年《仙游县志》等历代方志中,都不断延续着对它的记录。尽管多是在“寻阳溪”的介绍中穿插提及,但足以证明它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只是,关于这条古道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至今仍是一个谜。

  带着好奇心,这几年往返于蕨阳岭也不下于5次。淹没在森林中的古道,除了经过无数次岁月打磨、风雨洗礼的每一块石板似乎有点岁月斑驳外,也没见到多少的远古符号。

  蕨阳岭古道北起凤山前县湄溪,南至菜溪北溪,全长约10公里。从湄溪踏上探寻古道的旅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单孔廊桥。它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单跨叠座伸臂式的构造别具一格,桥面木质结构建有廊屋,跨径约5米,宽1米,两侧桥座以石块层层叠排,横四纵四向河心挑出。如今的桥面虽为近年重建,但桥墩却保留着古老的遗迹,承载着岁月的厚重。只是可惜,从湄溪到莲花庵的这段石阶路,大多已被破坏,改造成了机耕路,往日的古朴韵味也随之淡去。

  沿着山路继续前行,来到古岭山南坡解元岭古道顶,便能看到源山寺。这座海拔1056米的寺庙,有着悠久而神秘的历史。据《九座寺祖师传奇》记载,智广祖师于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云游解元岭,明朝天顺年间,凤顶九座寺明雪、明贤两位禅师曾在原基上重建寺庙,然而这些说法似乎无从考证。寺内藏有一块清末周知县题写的碑刻,碑刻时间为宣统三年(1911年),碑中提到僧智照“年近古稀”,假设僧智照70岁左右,且假设其师父僧怀能建寺时智照已跟随师父,年龄约20岁左右,那么从1911年往前推约50年,源山寺有可能建造于1860年至1870年之间。如今我们看到的源山寺,是1991年莆田广化寺释定妙法师主持重建的,一进庭院式建筑,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外围墙包围,寺门居中,门上盖有四角亭两边廊道通左右厢房,正中大雄宝殿,独特的山居风格,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下,显得格外宁静祥和。

  源山寺,更流传着一段关于白马的动人佳话。数年前,源山寺启动重修工程,此地山高路远,运输成了大难题,只能依靠马队驮运物资。寒来暑往,马队中的每一匹马似乎都能感知难处,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不辞辛劳担起运输材料的重任。在马队的全力协助下,源山寺修缮一新,当主人要将马匹领走,却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马队中有一匹双眸灵动的白马,打死也不肯回去,强行拉走后也是经常趁着夜色,独自跨越山川,偷偷跑回源山寺。主人循迹找来时,只见白马在寺前仰头长嘶,声声鸣叫里满是眷恋。寺院果一主持觉得这匹马与源山寺缘分不浅,深触感动,便花了一万多元买下这匹马。从此白马就成了源山寺的守护者,每日伴着晨钟暮鼓。

  过源山寺约1公里,下坡一小段,往左即可到达莲花庵,往右则是狮子岩。挂壁式莲花庵规模虽小,小而精致,虽经近年重修,但从外垒墙仍能感受到沉淀的历史韵味。庵为半封闭式庭院,中间大雄宝殿,左右护厝。庵右侧一巨石上不知何年何月、出自何方人士在此隽刻了一尊佛像,线条简洁流畅,古朴不失韵味,面容祥和,眉眼低垂,似在俯瞰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嘴角微微上扬,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慈悲与宁静。在古道旁,还有“蕨阳岭”三大字及落款“僧体才立,泳君题”的石刻,因无时间落款,之前引发了诸多争论,很多史料未敢收藏。

  往回再走30米,在往狮子岩方向的拐角处,你会看到一棵仙游版的“黄山迎客松”,这里有两处摩崖石刻“通幽”(加框)长宽约40×30厘米与“曲径,泳君,僧体才立字,民国十三年(1924年)字”长宽约57×40厘米,这证实了“蕨阳岭”石刻为民国古石刻。这是一位叫张建全的人,首次发现的石刻。他的发现为蕨阳岭这段古道的历史又增添了一份珍贵的记忆。清末民初一位杰出的诗人王伯秀《菜溪》云:“拨云寻寺爱间行,曲径通幽雨乍晴。菜圃渐疏秋日色,溪流尚带旧时声。屏开九叠丹崖削,泉落千寻翠壁横。仙窟重游缘夙契,莫教空负咏怀情。”

  继续前行,便来到了狮子岩。如今的狮子岩,除了悬崖下的和尚闭关洞还保留着些许原味,其他地方都已修葺一新,少了几分古朴的感觉。再往前,是沿着象鼻山石拱门、菜溪岩方向的山路,虽说是“人走多了就成了路”,但户外行者却要注意这条山路充满了风险。

  在莲花庵古道旁的巨石下,有一座天然的岩下墓穴和用心垒砌的墓埕,不禁让人猜测,它是否就是清乾隆十四年与三十六年两本《仙游县志》所记载的“朝散大夫待制陈次升墓,在蕨阳岭”。

  宋·李吕诗《雪中渡云际岭》:“凌空石磴三千丈,匝地瑶林百万花。自有眼来方见此,直疑身已到仙家。”莲花庵至北溪的石阶古道,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岁月的洪流不仅没有冲垮它,反而赋予它一种古朴的韵味。石块表面被行人的脚步打磨得非常光滑,凹陷处积着的雨水,在日光下反射出零碎的光芒,如一面面破碎的镜子。石缝间探出的嫩绿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为这沉默的古道增添了几分灵动的生气。沿途,道旁的古树遮天蔽日,粗壮的枝干相互交织,洒下斑驳的树影,阳光穿透叶间缝隙,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照亮了空气中的细微尘埃。清脆的鸟鸣此起彼伏,仿佛在为这场古道之行演奏着悦耳的乐章。

  青阶漫漫,古径悠悠。菜溪岩景区中有县令吴千石刻,刻“邑令吴无求,以事至香山,邀陈体常,林成章谒九座寺正觉禅师,诣无尘塔,获香三粒。观龙潭,由东岩以归,过蔡溪岩。时元祐戊辰(1088年)八月二十有九日,住龙纪僧永端与焉。”这里的“东岩”又是指哪里?蕨阳岭古道生于何时,没于何代,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留存点我的记忆,期待着更多的人去考证、去探索。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