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仙游在妈祖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发布日期:2025-03-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金添】

  妈祖文化是福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张靓丽名片。随着妈祖信俗作为中国唯一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妈祖祭典与黄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妈祖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250319104646.jpg

  (仙游大济镇蒲山村《阙下过坑林氏族谱》)

  仙游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风淳朴,晚唐以来,地有“佛国之号”,神奇之迹、高僧大德,层出不穷。北宋雍熙之后,妈祖信仰蔚然成风。目前,全县共有80多座天后宫,妈祖文物众多,为妈祖文化研究和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廖鹏飞是妈祖文化传播第一人

  仙游人廖鹏飞是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特奏名进士。绍兴二十年(1150年),他受涵江人、承信郎李富之邀,撰写了《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这篇记记载了宣和癸卯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在海上遇到风浪,同行的7条船均遇难,唯独他乘坐的那条船平安无事。原来是船上的保义郎李振向老家涵江圣墩庙的妈祖求助,“女神登樯竿,未旋舞状,俄获安济”。后来徽宗皇帝赐“顺济”庙额给圣墩祖庙。这是妈祖第一次受到皇帝的赐封。

  廖鹏飞这篇记首次记载了妈祖姓氏林,湄洲屿人,是“湄洲神女”,世传“通天神女”。“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岁水旱则祷之,疠疫崇降则祷之。海寇盘互则祷之,其应如响。故商船尤藉以指南,得吉卜而济,虽怒涛汹涌,舟亦无恙。”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原载于《圣妃灵著录》和涵江《白塘李氏族谱》,是目前已知最早记载妈祖救海难、抗海寇、助抗旱、防疫情,由人变神的文献史料。

  59年后,即南宋嘉定己巳年(1209年),李俊甫编纂的《莆阳比事》也记载,“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灵,能言人休咎。死,庙食焉。”(今湄洲、圣屯、江口、白湖,皆有祠庙。)“宣和五年(1123年),路允迪使高丽,中流震风,八舟溺七。独路所乘,神降于樯,安流以济。使还,奏闻。特赐庙号‘顺济’,累封夫人。今封灵惠助顺显卫妃。”《告词》云:“居白湖而镇鲸海之滨,服朱衣而护鸡林之使。”(《白湖庙碑》)

  107年后,即宋宝祐(五年(1257年),仙游县尉黄岩孙编纂的《仙溪志》也记载:“顺济庙,本湄州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殁而人祠之,航海者有祷必应。宣和间赐庙额,累封灵惠显卫助顺英烈妃,宋封嘉应慈济协正善庆妃。沿海郡县皆立祠焉。”又载:“三妃庙。在县东北二百步。一顺济庙,本湄州林氏女,为巫, 能知人祸福,殁而人祠之,航海者有祷必应。宣和间赐庙额累封灵惠显卫助顺英烈妃,宋封嘉应慈济协正善庆妃。沿海郡县皆立祠焉。一昭惠庙,本兴化县有女巫,自尤溪来,善禁咒术,殁为立祠。淳熙七年赐庙额,绍兴二年封顺应夫人。一慈感庙,即县西庙神也。三神灵迹各异,惟此邑合而祠之,有巫自言神降,欲合三庙为一,邑人信之,多捐金乐施,殿宇之盛,为诸庙冠。俗名三宫。”

  “妈祖”称呼最早见载于仙游《阙下过坑林氏族谱》

  “妈祖”始名林默、林默娘,又有“湄洲神女、通贤神女、娘妈、灵女”等各种称呼。随着宋代以后历朝皇帝的不断勅封,称呼由“夫人、妃、天妃”,升至“天后、天上圣母”。但是,长期以来,民间仍习惯以称“妈祖”为多。据目前已知的各种志书和族谱考证,有关妈祖的最早记载有以下几种志书: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台湾首任知府蒋毓英纂修的《台湾府志》,在卷一《风信》条目中出现了“妈祖”称号,其中有“三月念三日妈祖飓”,“真人多风,妈祖多雨”。真人即是指“保生大帝”吴夲,“妈祖”即是指林默。这是台湾首次出现“妈祖”名称。

  康熙三十年(1691年),高雄旗后妈祖宫建成,并立了《垦耕契文》碑。碑文记载:“随置妈祖宫一座,坐西南,向东北,众祀妈祖婆为境主”。这是台湾首次出现以“妈祖”之名建的宫庙。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郁永河参加赴台湾采硫之役,著有《采硫日记》,又名《禆海纪游》,其中《天妃神》一文称“海神为妈祖最灵,即古天妃神也。凡海舶危难,有祷必应,多有目睹神兵维持,或神亲自救援者,灵异之迹,不可枚举。”

  雍正八年(1730年)浙江总督李卫《为敬呈(建造海宁海神庙)庙工图式恭请圣鉴指示》奏折中称:“南省所称海洋灵神惟天妃为最,历朝俱有褒崇,康熙十九年曾加封号,闽浙土人称为妈祖。”

  乾隆年间出版的《陔余丛考》一书中,载有赵翼的《天妃》一文,引用其同乡陆广霖进士之言:“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土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力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妈祖云者,盖闽人在母家之称也”。

  过去,不少人认为“妈祖”的称呼始于闽南,后传台湾,又从台湾传回湄洲。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仙游县大济镇蒲山村有一本修于明天启年间的《阙下郭坑林氏族谱》。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当地发水灾,族谱被水浸泡受损。唐旌表孝子林攒公仙溪二十四代孙林朝裕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重新抄写。这套族谱是现存最早的莆田林氏族谱,至少有340多年了。族谱中记载:“天妃妈祖林氏,出自吾族。毓诞湄洲,而神灵赫濯,利国济民,无叩不应。自宋至今,无君不褒赠。种种奇迹,俱载《灵著录》。慨及庚申(1680年)之岁,水灾弃田,家藏书被淹没。今时撮其一二,亦以不忘云。”这是目前已知有文字记载的“妈祖”称呼的最早来源。可见,妈祖之称始于明清时的莆仙一带,非闽南或台湾。

  按莆仙民间传统说法,妈祖是祖家或娘家的长辈。林朝裕“阙下林氏”始祖林韬与妈祖林默“九牧林”始祖林披为同胞兄弟,故《阙下过坑林氏族谱》称妈祖“出自吾族”。正因为这种血缘关系,妈祖事迹载入了仙游《阙下过坑林氏族谱》,也成就了他们的荣耀。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