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青草园
总有一种声音萦绕耳畔
【发布日期:2025-02-28】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种声音萦绕耳畔:叮咚的泉流,清脆的鸟鸣,沙沙的雨声……或许是亲友轻声的叮咛,或许是校园琅琅的书声,或许是舞台上激扬的乐曲,或许是影视中动情的话语……自然界、生活中、文艺作品里,总有一种声音铭刻在心灵的深处,给我们温暖与力量。请以“总有一种声音萦绕耳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总有一种声音萦绕耳畔

    漫卷黄沙声,穿透千年的风蚀谷,不知何人在孤守;听一夜春雨,肩担竹篮的花郎,不知何人在深巷。“质胜文则野,文胜须则史。” 孔子言道。在历史长河间回望,总有一种声音萦绕。我在这里,请你踏着节奏,聆听文明之声,倾耳文化之音,历史的传承没有格调,像城头的晨钟暮鼓与更锣,长鸣而永恒。

    钟鸣,炳不灭灯芯,继万古绝唱。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不长的生命,一直给人以光焰灼灼,没有她的拼,佛光寺将永埋于山谷中,唐代的木质结构,华夏再无。她为中国古建筑呐喊之声,如入海之渎,浪浪波涛,振聋发聩,使世间历史得以保存。假使她因高山路远而止步不前,因林深遍棘而不去深挖,因大学拒收女学员而放弃建筑,那么传承之音将何来余音绕梁?古建筑将何在华夏绽放?王震华用5年时间,7000多个零件成功复刻了天坛祈年殿,完成了全榫卯结构的万古绝唱,似黄钟大吕,宏大而雄浑,成为微缩木刻传承人,他为榫卯发声:“文化传承的活化就是要找到新的土壤,扎根,开花,结果。”

    鼓颤,传恒久新声,承千年薪火。

     “钟表可以回到终点,可人类永远无法回到昨天。”因被“敦煌女儿”樊锦诗打动,钟芳蓉以文科第四名成绩奔赴敦煌,为敦煌发声,人也比黄花,声声慢慢,秋水越涧,泠泠淙淙,不挡浪遏飞舟。四年,初心不改。这是对故的守,也是无数工匠守着薪火、持炬千年。也许我们无法如余秋雨先生一般汲饮笔墨于山河,履万里风沙,但至少可以选择因热爱而拥护,因热爱而发声,而深入探索。选择在席卷而来的文化漫行之风里,不忘来时的方向,以自信的姿态秉承前人的荣光,汲取精华,夯实自我,以旧物发新声,

    锣响,忆春秋文脉,绽不朽之花。

   “中国文化之美,美在意境,美在气韵,美在风骨,美在含蓄。”赵崔莉言之。诚哉斯言!中华文明,分明是诗词中的桃红柳绿,落纸云烟;分明是礼乐钟鼎,王侯将相;分明是“小楼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他广厦庇寒士,我跃马扬长鞭;他激战瀚海边,我卧栏听风雨……分明是鲜活的,热闹的,琳琅满目的,哪里是沉寂,哪里是寒冰?沂蒙面塑传承人韩红元推动非遗进校园;张德民将竹丝和瓷器相结合,形成瓷胎竹编,蜚声世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一代代工匠对历史的发声,也是对传承的担当。李子柒三年回归,火爆全网,依不变初心,为世间工艺发声,为无数技艺发声,证明了手艺传承不变,将长红永续。

    “光天之下,至于海隔苍生。”

     余秋雨为文化发声:“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大钟鸣,暮鼓颤,更锣响,夜已深,千家万户却烛光不灭,因为在黑暗中,总有一种声音萦绕耳畔,是不灭的传承;总有人在为文化发声,这是不滞的江河。

     余音绕梁。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