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仙游现存古代丹陛石
【发布日期:2025-02-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震辉】

  丹陛,意为红色的台阶,特指皇帝宫殿前的台阶。为了彰显皇帝的威权,宫殿前的台阶要用红地毯铺就,并创造了“丹陛”这一专用名词。

  一般的古代皇宫由前殿、宫殿和后殿组成一个基本的建筑群,宫殿的台基要高于前殿很多,形成高度上的落差,以体现皇家的威严。宫殿与前殿之间以回廊连接,中间形成封闭的空间,类似于大型的天井,即“拜庭”。拜庭地势低于前殿和回廊,为下凹状,用大片石板铺就,供官员跪拜之用。

微信图片_20250219093758.jpg

  月台以石块砌就,高高耸立于拜庭尽头的宫殿前,一般四周用栏杆围起。皇帝从宫殿中出来后,踏上宫殿前的月台,接受官员朝拜。月台与拜庭之间有台阶可沟通上下,便是“丹陛”。为了体现皇家的威严,这段丹陛被分为左、中、右三段。中段台阶被砌成斜坡,由一块巨大整石雕刻成龙凤图案,称为“丹陛石”“御路石”“龙陞”或“螭陛”,这是皇帝的专属,任何人都不能随意跨越。“丹陛石”是古代宫殿、皇家庙宇和陵寝等的建筑形制之一,是皇家的象征,民间擅自使用便是僭越之罪。显然,“丹陛”由“陛”和“石”组成,既可通行,又有装饰功能。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己丑日,孔丘去世,鲁哀公哀叹“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次年,鲁哀公将其故居改为祭祀孔丘的庙宇,这便是最早的孔庙。汉武帝(前156-前8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孔庙升级成为国家庙宇,后世两千多年间不断修建,这便是今天的“曲阜孔庙”。

  明清时期,皇帝经常光临北京孔庙,孔庙大成门和大成殿前的台阶改为“御路丹陛”“丹陛石”上雕刻盘龙吞云吐雾、宝珠火焰和云水波涛。从此以后,各地文庙的月台前都有样学样建造了“丹陛石”,并形成惯性形制,这是除皇家宫殿外建造“丹陛石”的特殊案例。

  地方性文庙“丹陛石”的建造,更多出于象征意义,想来皇帝也是不大可能光临地方文庙的。因此,很多地方性文庙取消了左右阶,只留下中间的石雕“丹陛石”,改由月台左右侧开辟石阶,现存福建古代文庙基本上是这种建筑格局,比如南安文庙。

微信图片_20250219093754.jpg

  文庙作为国家行政教育场所和祭孔的场所,执行“庙学合一”的制度。唐开元十三年(725),令天下各州、县设立孔子庙,到清朝最高峰时,达到了1740多所,基本上每个县都有一座文庙。甚至许多村还建有村级文庙,比如仙游度尾中岳社区的“朝天文庙”、长泰县石铭村的“东寮文庙”。于是,人们可以看到仙游文庙和度尾朝天文庙的月台前都有一块雕刻精美的“丹陛石”。

  仙游文庙始建于宋咸平五年(1002),清雍正、乾隆两朝,邑绅徐万安兄弟和知县陈兴祚先后修葺扩建,修改月台甬道,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仙游文庙的“丹陛石”由整块长方形青石雕刻而成,为高浮雕石龙,龙嘴、龙须、龙爪部分采用镂空雕刻。龙的雕刻栩栩如生,飞云腾汉翻江倒海,气势磅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仙游度尾朝天文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清顺治十年(1653)、雍正九年(1731)孝廉吴俊声、庠士林起渭与监生立悌等人重修。朝天文庙现存月台下的“丹陛石”亦是整石雕刻而成,尺寸较之仙游文庙为小,但大体上形象一致,皆为右盘式石龙。

  明代皇帝大都信奉道教,当时的北京城建有不少皇家道观,比如:灵济宫、显灵宫、朝天宫以及大高玄殿等。大高玄殿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明万历十八年(1600)重修。大高玄殿是明、清两代尊奉“三清”的皇家道观。大高玄殿在明代主要作为道教祭祀场所,清代则主要为祈雨、雪之坛。大高玄殿坐落于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台基之上,前有月台,正面踏跺三出,中间有石雕御路,御路上砌有“丹陛石”,雕刻云龙、云凤、鹤等图案。

  明清时期流行“祝圣道场”,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场所,主要具有庆祝皇帝生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弘扬皇权等功能。明清时期,很多县、府建有“祝圣道场”,这些“祝圣道场”效仿皇家道教祭祀场所做法,普遍使用“丹陛石”。在“祝圣道场”这种重要的宗教和政治仪式场所,使用“丹陛石”可以增强其庄严性和权威性,符合其功能需求。“丹陛石”的雕刻图案,多以象征皇权的龙为主。

  仙游一中校园内金石山上的省保单位“万寿观”始建于南宋建炎庚戌年(1130),竣工于绍兴丁巳年(1137),现存主体建筑应为清嘉庆己亥年(1815)傅氏裔孙傅正伦等重修,重修时间书写在大殿大梁上,刻于殿前石柱上。据乾隆三十六年《仙游县志》载:“万寿观,在北门内。宋建炎中,傅谦受创建,名曰福神道院,后废。明洪武戊子,知县顾思敬建为祝圣道场,改曰福神观……国朝顺治五年,邑民林应和募建,今迎诏祝圣皆于是行礼。”“万寿观”的月台较高,其“丹陛石”雕刻盘龙亦雷同于上述二处,上下月台的台阶亦从月台左右开辟。

  万寿观大殿内供桌前也有一盘龙石雕,精美程度甚至超过月台前的“丹陛石”,表情夸张,形态活泼。

  目前发现仙游现存古代“丹陛石”共有三处,即仙游文庙、度尾朝天文庙和万寿观。“丹陛石”的使用具有其历史渊源,符合当时社会礼制。这些“丹陛石”建造时间,应该与其所依存的建筑主体建造时间大体一致。

  此外,重修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盖尾昌山村的龙纪寺,亦有一类似于“丹陛石”的石头构建,置于主殿前类似于“月台”的小平台上,而非“月台”下,且雕龙朝内,而非朝外。这块构件周身雕刻满了盘龙、狮子、麒麟等图案,且刻了很多道教对联和短语,显然不属于传统“丹陛石”范畴。

  传统“丹陛石”一般位于宫殿前的月台下,殿前自然会有龙柱。如此这般,仙游文庙、朝天文庙和万寿观殿前的龙柱,与月台、丹陛石、拜庭、回廊,形成一个统一的建筑整体格局。有趣的是,龙纪寺殿前亦立有一对龙柱,或许这是建筑设计师的一种空间布局装饰的借鉴吧。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