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仙游是在哪个朝代成为“佛国”?
【发布日期:2024-08-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震辉】

  2008年,仙游龙华寺发起了一场浩大的寻塔运动。经过数月不间断的踏勘,最终在宝幢峰的一处山坳里找到清代重修的历代祖师塔。塔碑上镌刻着龙华寺自隋至清9位高僧大德的名讳:“隋开山始祖惟胜圣公大和尚、唐继祖、传道、普觉诸公和尚、宋御赐雪径净明公大国师、宋开创巨勋大觉琏公和尚、元封邑赐谥无隐公大国师、明重兴第一湛玄禄公和尚、清重兴改正孟似仲公和尚”。塔碑记录揭示了佛教传入仙游的最早时间——隋朝。

微信图片_20240828105842.jpg

龙华寺历代祖师塔

  隋大业年间(605-613年),一位僧人风尘仆仆来到仙游。他的目光很快就被县西那座突兀的山峰所吸引。这是一列自西向东的冈峦,绵延起伏,林木苍翠,幽邃深远。其至于东端,戛然而止,耸为一峰。云雾翻腾处,如西天释迦所居处的幡旗高高升起于平原之上,随风宛转下垂,旖旎变幻,神秘莫测。山前溪流蜿蜒如带,沃野遍绿,宁静中带着无限生机,这正是他苦苦追寻的梵释龙天之宫。他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真乃宝幢也”,从此这山便有了名字“宝幢山”。

微信图片_20240828105848.jpg

龙华寺宝幢峰

  这位隋僧来自润州,即今天的江苏镇江。他愿心宏大,誓将佛法的光芒传遍蛮荒的仙游大地。他在宝幢山顶结庵精修梵行,修为与日俱进。据说,他的精神感动了包括释迦在内的七位佛陀现形;他诵读经文的时候,连四大天王都下凡聆听。一日,在他说教时,有双龙口衔白色莲花献于面前,这便是仙游西乡“龙华”之名的由来。

  “龙华”亦作“龙花”,传说弥勒于龙华树下得道成佛。龙华树高广四十里,花枝如龙头,故名。显然,双龙献花之说源于佛教传说。或许,这是1400多年前一个云雾未散的晨曦,人们见到山顶树下打坐的隋僧,心生敬仰而产生的幻象。

微信图片_20240828105854.jpg

龙华寺宝幢戒坛

  隋僧惟胜给仙游带来最早的佛音,并给山川和平原带来沿用至今的地理称谓。他也深刻改变了仙游的宗教格局,从单纯的道教信仰发展为多元的宗教信仰,为后世佛教的传播开辟了全新纪元。据南宋《舆地纪胜》载:“龙华寺,唐垂拱二年(686年)置。”此后,龙华寺声名日隆,唐宣宗大中初年(847年)赐名“龙华万寿禅寺”。宋代,龙华寺高僧辈出,天圣四年(1026年),宋仁宗昭雪径净明大师进京说法,并赐紫衣袈裟和御扇等物。据说他每次开坛讲法,都会有数千听众。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龙图学士蒋邕舍宅为寺。大觉禅师将寺院拓宽百亩,成为规模宏丽的一方大刹。据《舆地纪胜》载:“(龙华寺)别为院十有一,又为庵,七十有七。”约宋乾道元年(1165年),归德乡善士郭勇为母亲祈福寿,舍赀为龙华寺建造了二两座石塔,高一百二十尺(约40米)。龙华地区在宋初孝道就已闻名郡、县,选择在龙华寺建塔,既符合了佛教的慈悲理念,又宣扬了儒家孝道文化,佛教的教化在儒家文化中得以最大的张扬。宋代许多名士都隐于龙华寺清修,并留下了许多诗篇,如状元林济孙、兴化教授林彖、进士蒋邕、诗人王迈等。元、明、清三代,龙华寺不但与县内九座寺、三会寺、东林寺等大刹关系密切,对外交往也很频繁,与泉州诸大丛林、福清黄檗寺等当时名寺互住。尤其是明清两代,龙华寺培养了大量高僧,南禅在龙华寺得以十分繁盛的发展,龙华寺成为东南沿海颇有声望的道场。难怪南宋的《仙溪志》就指出:“盛唐之际,邑加仙游之名;晚唐以来,地有佛国之号。宜其神奇之迹、灵异之人,并生错出于此欤。”

  龙华寺正式建寺后不久,在其北不远处建立了三会寺。据乾隆《仙游县志》载:“三会寺,唐景云中(710-712年)建。大中年间(847-860年)敕建复旧。宋林彖篆‘三会寺’。”这是唐代仙游正式建成的第二座佛教寺院。据说,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正觉后有三次说法,于是便有了“龙华三会”一词,而“三会”寺名即源于此说。这说明,“龙华寺”和“三会寺”是相辅相成的两座寺院。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会寺成为仙游四大丛林之一。明末高僧华师继居三会寺,他穿贯内典诸藏,有诗集《影月集》,兴化令郑黄灿为之序,三会寺一时斯文有名。康熙年间,寺僧绎斯着有《东林集》延续其诗风。清初,三会寺成为仙游官方赈饥所之一,康熙间善人多于三会寺煮粥协赈。

  与此同时,唐咸通六年(865年)智广禅师创建了著名的九座寺。据《仙溪志》载,其生不茹荤,有十二影随身,并一百犬随行,后得盐官禅师亲传,其生平事迹多神异之处。尤其是其说谶灵验,世谓龙树王化身。乾符年间,智广禅师谥号“正觉”。之后,因为祈雨灵验,屡次受封。宋元祐六年,加封“慈应”。崇宁中,敕赐无尘塔额。隆兴元年,加封“普济”。九座寺龙潭现存有熙宁元年(1068年)福建文臣提刑沈公仪所题的祈雨石刻:“稽首正觉,利物无边。灵云一雨,助我丰年。”

  宋代,九座寺高僧辈出。正觉禅师师弟常笈是泉州开元寺僧,曾参过盐官无等,泉州刺史林鄠以开元旧法华院亲迎常笈主之。唐代高僧释怀佑,早年受业于智广禅师,后成为庐山派大师。宋代高僧释效常还闽后退居九座山,不疾趺化。灵石寺的祖日和尚和支提寺的法本和尚于宋末重建了九座寺。九座寺现存大量唐、宋、元、明、清的历代文物,始建于唐代的无尘塔、宋代的大型舍利塔、宋代龙王庙遗址、历代摩崖石刻等,都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瑰宝。由于地处仙德永交界处,九座寺在闽南地区影响力非凡。明代雪熙贤禅师传法漳州,建立东山古来寺(苦菜寺),开创南传一派,成为“南少林”文化的滥觞影响深远。以正觉禅师为正溯的九座分寺遍布闽南一带,长泰的普济庙、永泰的九座寺、南安的飞云寺、罗溪云水堂、德化玳瑁岩等。福清黄檗寺志载有4代住持僧人来自或拜谒过仙游县九座寺。九座寺是继龙华寺之后,仙游佛教发展史中又一杰出代表,极大地传播了仙游本土化的佛教,确立了仙游佛教在福建的地位,令世人瞩目。

  与龙华寺一墙之隔的普惠寺始建于五代蜀天汉三年(919年),史料记载“敕赐僧清忠紫衣归,建道场于此”。贞明五年敕补“克律大德”。宋仁宗赐以篆书“明堂”及飞白“明堂门宇”。神宗赐以径尺草书古诗二首,藏于寺之御书阁。赐额曰:“普惠”,号曰:“宏法大师”。清忠和尚受两代闽王赐封有着其深刻的历史大背景,既有闽国尊崇佛教的大环境,也有檀越主郑良士与王审知关系的小环境,充分体现了当时仙游佛教的发展深受时局和本土重要政治人物的影响,而郑良士家族创建的普惠寺在善化里(大济)的祠田一直延续到明代。

  据《仙溪志》记载的唐、宋寺院颇多,大部分传承有序流传至今,如南林寺、龙纪寺、高田院等。而记载的唐宋高僧也有迹可循,在对外交流中得以留名史册,如泉州招庆的省澄等。这是一脉相承的宗教文化,革旧立新,兼容并蓄,这或许就是仙游佛教得以继存发展的奥秘。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