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蚶山地处秀屿区埭头半岛境内,主峰天云洞巅上因有两块巨石宛如两扇蚶贝而得名,古时兴化湾平海湾的船只进出港口凭借它的方位来定向。方圆面积达33平方公里,拥有两处新石器文化遗址,演绎着“沉七洲,浮莆田”的传奇,素以山峰峭、山石怪、山林秀、山风劲、山水绿、山雾奇等独特著称。唐代诗人罗隐称赞大蚶山“满山皆秀”。它是海洋文化和农耕文化汇聚地,也是莆田文化重点发祥地之一。 山峰峭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天云洞别称仙公顶,云雾缭绕,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圣地,幼时家严常提其神秘。大蚶山主峰、海拔398米,距市区38公里,驱车前往可从东线盘山而至,慢步赏景可从西线台阶而下。自古是信众祈梦的好地方,集道、释、儒相安共祀而称奇。 通明殿、孔殿、同道寺等殿堂楼阁倚山傍石而居,逢崖凿壁而筑。孔子庙架筑在两块巨石之间,尊称为“巨人抬孔子”。“致雨龙池”相传由陆秀夫留下手笔。“恒山草堂遗址”系清初邑儒陈恒山携妻带儿、吟读课徒、隐居修身的古迹。天云洞遗址和鲎尾塞半山坡遗址令人神往。“云海仙踪”等摩崖石刻苍劲有力。真是“海内文章臻化境,云中楼阁驻仙踪”。 居高环视美景尽收眼底,俯视山脚下,一丘丘农田耕种作物,一幢幢别墅格外醒目,一条条公路纵横交错,一座座山丘苍翠披绿,宛如一幅水墨画。举头远眺,平海湾海域渔舟竞发,兴化湾后海更像一个聚宝盆。乡村发展,生机盎然。这里已成为莆仙四大祈梦胜地之一。“天云石语”已列入莆田新的二十四景之一。 山石怪 人类从石器时代走来,在250万年的漫长岁月里,人类生存发展是从利用石头兴旺起来的,人们与石头结下不解之缘。 该山丘陵属于花岗岩侵入地带,藏有丰富的晶洞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地貌多呈孤立状,基岩裸露,千奇百怪,峰因石而秀、山因石而险,峰谷起伏蜿蜒,层层叠叠,山峦美不胜收。天云洞、一指峰、二指峰等周边,岩阵群立石像丛生。“仙佛斗法”各显神通,留有石鱼鼓、石磬、十八跳石等栩栩如生,更有河马、大象、骆驼、鹰狗等生龙活虎,各种石像传神能语。“三十六碟”就是在一块巨石表面分布着错落有致似盘、碗、碟等餐具形态的天然石窟,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巨石杂陈构成洞穴,石洞与楼阁之间相通,曲径连接自然别致。“熔经藏石室,奋迹上云程”。有“仙公洞”“龙喉洞”等大型洞穴,也有“归真”“忘返”等小型洞,穿梭在这些天然幽洞,可以体会到大地空灵造化,恍惚置身世外桃源。位于大蚶山西麓溪顶自然村倭贼洞,曾是倭寇藏身的重要地方之一,明嘉靖年间倭寇攻陷兴化府城,烧杀掠夺,残害百姓,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贴白头红联做大岁的独特习俗。 “高山峻岭有千处,石屋兴化第一名”。石头构成洞穴可以居住,人们采用石头进行建设。造桥铺路,围垦造地,兴修水利,特别是上世纪60至80年代,当地农民就地取材盖起双层的五间厢、七间厢楼房,美观大方,既改善了居住条件,也留下了时代发展缩影。人类使用石头过程中逐渐形成石文化,古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万里长城都是用石头推砌起来。史载我国石文化源于远古,始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明、清。陆游曾叹道:“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爱。”石可破,而不可夺其坚。这是古人对石头的了解,更是对石头品质的赞扬!当地群众用勤劳的双手致富奔向现代化,这难道不是石头品质的真实写照! |